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-AA+ 书签 朗读

             

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,将何所见?谁为爱乐?

《楞严经学记》 by 大愿法师

2017-5-12 16:24

你看到如来的三十二相,是谁看到的呢?看到以后是谁生爱乐呢?谁生欢喜的心呢?看到如来相好庄严是谁在生欢喜的心呢?这个就是开始启发他了。阿难陀你当初发心出家,是因为见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所以产生欢喜渴仰的心情,我现在问你了,你用什么看见如来三十二相,是谁在生爱乐?我们凡夫肯定就会跟阿难一样回答,我用什么看到如来三十二相?我用我的眼睛看到如来的三十二相。谁生爱乐呢?我的心。你的心是妄心,知道吗?不知道。我的心生爱乐,他就不知道。

你能见的真的是你这个肉眼吗?能够见到如来三十二相的是你这个肉眼吗?这所谓胜义根和浮尘根,唯识上面也说,大家要知道,能见的是心非眼,能见的是你的心,不是你的眼睛。有些人说,明明是我的眼睛看见,怎么是我的心看见呢?你眼睛看见,你死的时候,你眼睛在不在?在啊!在为什么看不到了?那就不是我的眼睛看见了,是我的心看见了。

那还有一个问题,你的心看见吗?我这个杯子,你的眼睛看见吗?你死了你眼睛看不见,你眼睛还好好的为什么看不见?他又说:“噢!我的心看见。”你的心看见,你睡觉了,你睡着的时候,你的心在吗?你的心在,那为什么看不见?

为什么我们又说“是心非眼”?要知道我们前面所说的,你所执著的是你的心看见,是你的妄心。实际上是什么?是见性,真如本性体现在外面的妙用,在眼能见,在耳能闻,在鼻能嗅,在口能言,在足能走……这一切的妙用,你归到本体上去,舍识用根――舍识用根的时候你就可以直接地显发你的本心、真心、真如妙心、圆觉妙心,所以我们这个能见的是真心。你生爱乐的心,你说是我的心生欢喜。要知道,你那个生欢喜的心是第六意识的妄心,这个妄心就是你流转生死的根本,阿难陀没有理解佛的深意。

阿难白佛言:世尊,如是爱乐,用我心目。

我为什么会爱乐?因我眼睛看到了,我心生欢喜。

由目观见如来胜相。

我眼睛看见如来胜相,他认为能见的是他的眼睛。

心生爱乐。

他认为生爱乐的就是他的心,他不知道这个生爱乐的是他第六意识的分别。

故我发心,愿舍生死。

所以我就发心随佛出家,超出生死轮回。

你看,阿难陀的病根就暴露出来了,认见属眼(认为能见的是眼),认为第六意识的妄心生喜乐,认为就是自己的真心,示现全同凡夫,迷惑颠倒。

佛告阿难:如汝所说,真所爱乐,因于心目,若不识知心目所在,则不能得降伏尘劳。

佛陀对阿难说:好像你所说的,你因为眼睛看见,眼能见,你认为因为眼能见如来三十二相,所以你的心生爱乐,生爱乐那个就是你的心,那么你就要知道你的眼睛,要知道你的心在哪里。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心在哪里,就不能够降伏尘劳妄想,就不能够超出生死轮回。打一个比方说:

譬如国王,为贼所侵,发兵讨除,是兵要当知贼所在。使汝流转,心目为咎。

好像国王,有盗贼起来造反,他要发兵去讨伐,去消除,派出的兵要知道这个贼在什么地方才能够去打仗。国王比喻什么?比喻我们的真心、真如本性;贼比喻妄心;兵比喻智慧,般若实智,般若智慧,智慧起,无明灭。智慧要真正地是心开意解,大开圆解,所以阿难陀只知道背觉合尘,心目双迷。

其实我们这个肉眼是浮尘根,眼球,眼器官是浮尘根,它是色法,是无知的色法,本来无见。众生一般都迷执地认为:“噢!是我的眼睛看见。”认为见属眼,其实能见的本性是如来藏性,第六意识的分别心,本来是生死轮回的妄本,本来不是真心,众生就执著于它是真心。

所以我们说众生是“三心二意”。三心:心、意、识――识是指第六意识的分别;意是指意根识,就是第七末那识;心,心意识的心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,落印象。一真法界,有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,依他起性有觉和不觉。觉就有本觉、始觉、究竟觉;不觉就是阿赖耶了,落印象。二意,就是意识、意根。贤圣就是一心不乱。一心就是真心,真如妙理,理体;不乱就是始觉的智慧,能够保持观照,不被境界所迷,不取不舍,这样就可以当下每天都生活在极乐世界的清净光明之中。

所以我们念佛的人,专修净土的人,应该每一天都生活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光明之中。为什么?你以为极乐世界是哪里?极乐世界就是我的真心,阿弥陀佛也是我的真心,就是实相般若,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都是实相般若。所以托彼依正,显我自心,托彼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来显发我的自心。所以说“念念弥陀念念觉,声声唤醒本来人”,这才是真正地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,这个就要保持观照,要保持不乱,要用始觉智慧观照,不被境界所迷。

以前我们讲过一个故事,一位格西修行很好,学问也很大。有一天,有位大的施主说要来看望他,他就马上打扫卫生,摆好供水,摆好很丰富的供品,就等待施主来。突然他就醒悟了,醒悟什么?为什么这个人要来,我还特别要打扫一下?这个心就是妄心,这个心就是被八风(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)所动了。他马上就大声喊:“啊!有贼!有小偷!”左手抓住右手,什么意思?降伏自己的妄心。

所以我们不要妄心用事,要始终保持观照,真正能够保持每一天都是生活在极乐世界的清净光明之中,每一天都是在一真法界之中,“皆具如来智慧德相”,德相就是一真法界。

因为阿难陀执著于能见的是肉眼,执著于第六意识的妄心是真心,所以佛陀就先打一个比方,好像国王要讨伐盗贼,要仗什么?要依靠兵,这个兵就要知道贼在什么地方,这个“兵”就是始觉智慧。同样的,我们要始觉智慧有功才能够降贼,降伏我们的妄心,所以要敢于担当。

使汝流转,心目为咎。吾今问汝,唯心与目,今何所在?

现在使你流转生死,六道轮回就是你的妄心和眼在作怪。眼是贼谋,肉眼向外看,心生贪染,妄心生贪著。所以我们能够知道,眼非见,肉眼不是能见的,能见的是我们的见性,爱乐非真心,爱乐的是妄心,就可以离过咎了。你知道你的心和眼在什么地方吗?

底下就是“七番破处”,大家要了解这部经的思路、脉络。

以前一些古的旧疏,楞严的古疏,上面说是“七处征心”,这“七处征心”其实是不透彻的见地,为什么?这里面全部都是破妄心,阿难陀执著于这个妄心就是真心,所以佛陀就问他:“你的心在哪里了?”阿难陀说:“噢!我的心在内,我的心在身体里面。”佛陀就破斥他,他就知道他的心不在里面,他就转过来说:“噢,我的心在外面。”佛陀又破他。然后他再说:“我的心是潜伏在眼根里面的。”佛陀又把他破掉。他又说:“我的心是分明暗。”佛陀又破掉了。

就破掉什么?大家一开始就要了解,这“七番破处”就是佛陀要让阿难陀心服口服,这个妄心是本无,找不到在什么地方。所以阿难陀执著于执心在身内,执著于心,其实只是妄心,在身内;第二是执心在身外;第三是执心潜伏在眼根里;第四是执著于心分明暗;第五执著于心随有。

前面的四种是阿难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说心,后面的三种是阿难陀看到,说了四个方面都给如来破掉了,他就用佛陀原来说的话来说、来答。其实怎么样?虽然是听了佛的经教,但是他没有销归自性,所以他不理解,他理解错了。

第五、六、七是出世间法,执心则随有、执心在中间、执心乃无著。执心随有,心生种种法生,法生种种心生,他就执著于心是随有的。执心在中间,在根与尘相对的中间,执著于这个。佛陀都一一地破掉,这个破得很有味道,我们可以来看。前面如来说“你的心在什么地方?”

阿难白佛言:世尊,一切世间十种异生,同将识心居在身内。纵观如来青莲华眼,亦在佛面。我今观此浮根四尘,只在我面,如是识心,实居身内。

这是阿难陀的回答。阿难陀回答佛:“世尊啊!我看一切世间十种异生……”昨天讲到了十二类生,胎生、卵生、湿生、化生。胎生,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人是胞胎所生;鸡是卵生;湿生,潮湿的地方;化生,地狱是化生,天道也是化生,极乐世界也是莲花化生。有色、无色,有想,无想,非有色、非无色,非有想、非无想。现在说十类异生是除去无想、无色两种。

无想,是精神化为土木金石,暂时无心。精神化为石头,这个有没有听说过?陈那论师跟外道辩论,那个外道立了一个论,很多人就不能破他,这个外道就很傲慢说:“我变一块石头,以后有哪个能够破我的这个宗,就写在我这个石头上来,写在石头上,这石头上面就会显字出来。”然后陈那论师把他破掉了,这块石头就裂掉了。

无色,是无色界天,空散消沉,心无定处。

所以只是说十类异生,“同将识心,居在身内。”就是说十类异生的心,不管你是人还是其他众生,心都是在身体的里面,在身内。

然后又说如来:“纵观如来青莲华眼。”就是如来好像青莲华那么庄严的眼,佛眼也是在佛面,也在佛的脸上。

“我今观此浮根四尘,只在我面。”我阿难陀这个浮尘四根,浮尘根和胜义根。浮尘根就是指器官,是色、香、味、触所成。我们的眼睛、眼球、耳朵外在的是浮尘根,器官。胜义根其实是指什么?就是它的功能,眼球本来不能看,能看的是视神经的功能,这个能见的见性;耳朵能闻的闻性,反闻闻自性,这是胜义根。我这个“浮根四尘,只在我面”,就是我阿难陀的眼睛,也在我阿难陀的脸上。“如是识心,实居身内。”我的心就在身体里面。

佛陀就破他了:

佛告阿难:汝今现坐如来讲堂,观o陀林今何所在?

佛陀先用一个比方来跟他说,直接跟他说,他难以接受,佛陀就说:“你看,你现在坐在o树给孤独园大讲堂之中,你看到o陀太子的树林,讲堂外面的树林在什么地方?今何所在?阿难陀就回答:

世尊,此大重阁清净讲堂,在给孤园,今o陀林实在堂外。

这座清净的讲堂在o树给孤独园之中,我阿难陀坐在讲堂里面就看到树林,o陀太子的树林就在讲堂的外面。

佛陀又再问:

阿难,汝今堂中,先何所见?

你在讲堂里面,先看到什么?后看到什么?阿难陀就回答:

世尊,我在堂中,先见如来,次观大众,如是外望,方瞩林园。

我在讲堂里面,先是看到如来释迦牟尼佛您,然后看到与会的大众,再向外面看,才看到树林。

佛陀又再问:

阿难,汝瞩林园,因何有见?

你为什么能够看到外面的树林呢?

我们看这个问题都很简单,其实这是有用意的,后面就好破他。阿难回答:

世尊,此大讲堂,户牖开豁,故我在堂,得远瞻见。

因为大讲堂门窗都打开了,我透过门窗能够看到外面的树林。

这中间插了一段,其实圆瑛法师就说应该放到前面去,这个是很正确的。因为这一段经文插进来是总答,总答首楞严,大佛顶首楞严王。

尔时世尊,在大众中,舒金色臂,摩阿难顶,告示阿难及诸大众:有三摩提,名大佛顶首楞严王,具足万行,十方如来,一门超出妙庄严路,汝今谛听。阿难顶礼,伏受慈旨。

这是总答。就是前面阿难陀问成佛的道路、成佛的方法,如来就说,如来成佛根本的方法、心法、精髓法,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王。

这一段可能在抄的时候有一点错漏了,要放在前面,圆瑛法师的见地是很正确的。

佛告阿难:如汝所言,身在讲堂,户牖开豁,远瞩林园。亦有众生,在此堂中,不见如来,见堂外者?

好了,这个问题就出来了。佛陀就问阿难陀:好像你前面所说的,你的身体在讲堂里面,因为讲堂的门窗打开了,所以你能够看到外面的树林。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人呢?他在这讲堂之中看不到如来,看不到释迦牟尼佛,但是他能够看到讲堂外面的树林。有没有这种人?肯定没有,对不对?怎么可能你坐在讲堂里面,你看不到坐在法座上的如来,而看到外面的树林,没有这回事嘛!

阿难答言:世尊,在堂不见如来,能见林泉,无有是处。

在讲堂之中,看不到如来释迦佛您,能够看到外面的树林,绝对没有这个道理,绝对没有这回事。佛陀就反问他,驳斥他:

阿难,汝亦如是。

阿难陀,你就是这个人,你在讲堂里面看不到如来,你能够看到堂外的树木,为什么这么说你呢?

汝之心灵,一切明了,若汝现前,所明了心,实在身内,尔时先合了知内身。颇有众生,先见身中,后观外物?纵不能见心肝脾胃,爪生发长,筋转脉摇,诚合明了,如何不知?必不内知,云何知外?是故应知,汝言觉了能知之心,住在身内,无有是处。

这就破掉了!是不是?你说你的心在里面,好像你这个人在讲堂里面,你在讲堂里面应该先看到里面的东西,再看到外面的树。同样的,你心在里面应该先看到你身体里面的心脏、肝、胃、脾,就算这些很深你看不到,起码你头发的生长,血液的流动,应该看得到,为什么你看不到呢?

你说你的心在身体里面,但是你又不能够先看到里面,而看到外面,那就好像一个人坐在讲堂里面,看不到讲堂里面的如来,反而看到外面的树木,这怎么可能呢?所以可见你的心不是在身里面。

我们外面有个香炉,你说:“噢!我看不到大殿里面的师父,就看到外面这个香炉。”怎么可能呢?不可能。这个门打开,你肯定先看到讲堂里的师父,向外看,看到外面的香炉。同样的,你说你的心在身体里面,你的心要能够先看到身体里面的心脏、肝、胃。哪一个能够先看到自己身体里面的肝、胃和心脏?看不到,对不对?那就可见心不在身体里面。

阿难陀答了七个地方,佛陀就七处破其所执,知道七处俱非,令知妄心无体,当悟真心为本修因,就知道原来妄心是无体的,就能够悟到真心,以这个真心作为本修因。

浮尘根是遍计所执性,色、香、味、触四尘作为能成的浮尘根,色、香、味、触是能成的;浊的地、水、火、风是所成的,四大是所成的,我们这个器官。

大家一定要明白,唯识上面所说的“胜义根”,跟我们所说的“六根根性”是两回事,是有差别的。你不要认为说胜义根就是六根根性,见性、闻性,你不要这样子认为,为什么?胜义根还是依他起性,“依一精明,分六和合”,依本体分六和合,在眼曰见,在耳有听,有听的功能,在鼻能嗅,在舌能尝,在身能触,在意能知,是清净的四大与心法和合而成,所以要知道胜义根跟我们所说的根性是有差别的。根性是本体;胜义根是依他起性;浮尘根是遍计执性。佛陀就把阿难陀第一种执著“心在身里面”破掉了。

这个执著是阿难陀的根本的执著,后面的都是给如来破掉以后被迫转计,转过去计较在外面,心在身的外面怎么可能呢?这个就太简单了,难道这个身体受伤了,你心不知道吗?不可能,身心相依。

阿难稽首而白佛言:我闻如来如是法音,悟知我心实居身外。

他听到如来破斥他心不在身内,就说心实际上是在身外,他又想了一个理由出来。

所以者何?譬如灯光然于室中,是灯必能先照室内,从其室门,后及庭际。一切众生不见身中,独见身外,亦如灯光,居在室外,不能照室。是义必明,将无所惑,同佛了义,得无妄耶?

阿难陀前面给如来破斥掉了,他就不敢那么肯定地说了,他说:是不是没有错误呢?这个是错得离谱了,心在身体外面,怎么可能呢?

阿难陀听佛这样分析解说,果然觉得:噢!心不在身内。但是他又以为心是在身外,并且想出了一个自以为是的一番道理出来。他又向佛顶礼说:“我听了如来您的开示才体悟到,原来这个心确实是不在身内,是在我的身体之外,是什么缘故呢?就好像在房子里面点一盏灯,这盏灯一定是先照亮这所房子,然后透过门窗灯光再向外射;但是如果这盏灯本来就外面,它就照外面,不能照里面。为什么我的心能够了知外面,看不到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呢?就是因为我的心是在身体的外面,好像这盏灯在室外,所以不能够照到房子里面一样,不知道是不是符合如来您的究竟的义理呢?”

如来又是打比方来破他:

佛告阿难:是诸比丘,适来从我室罗筏城,循乞抟食。

这个“抟tuán”不是“搏”字。《大忏悔文》很多人会念“一搏之食”,很错了,是“一tuán之食”。抟食什么意思知道吗?印度人现在还是这个样子的,直接用手抓饭吃,印度的习惯是这样,这个就是抟食。我们看他们吃咖喱饭,用咖喱粉煮一点米饭拌在一起就这么抓起来吃。

众生的饮食习惯,有段食、有触食、有思食、有识食。

识食是什么?认识的“识”、第六意识的“识”。第二个食是食物的“食”,识食。

段食是什么意思呢?一段一段地吃。我们是段食,早上吃一顿、中午吃一顿、晚上吃一顿,半夜还要吃一餐宵夜。

触食,鬼神是触食。我们放焰口,祖先牌位前面摆一些食物,那食物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吃过?供了以后再去吃,那个味道应该差很多,为什么?因为鬼神是触食,接触那个气,他就吃了,这个饭菜有热气接触它就吃了。

思食,色界天是思食。保持这个定,禅思。

识食,无色界的天人,他的身体也没有了,所以是识食。

《俱舍论》上面有说九种食,我们不用详细说了。

刚才佛陀就跟阿难说:“你看刚才这些比丘,跟随我到室罗筏城(舍卫城),循乞抟食。

归o陀林,我已宿斋。汝观比丘,一人食时,诸人饱不?

这些比丘一个人吃饭,其他人会饱吗?不可能。

阿难答言:不也,世尊。

不可能的,佛陀。

何以故?是诸比丘,虽阿罗汉,躯命不同,云何一人能令众饱?

虽然他们都是大阿罗汉,但是各自的身体不同,所以一个人吃,其他人不能饱。

佛告阿难:若汝觉了知见之心,实在身外,身心相外,自不相干。

你要认为你的身跟心是不相干的,你的身是身,你要认为你的心在外面,就好像说一个人吃了其他人会饱一样,不可能的事情。

则心所知,身不能觉;

你的心有知,你的身应该不能觉。你的身受伤了,你的心应该也不知道。

觉在身际,心不能知。我今示汝兜罗绵手。

“兜罗绵”,印度出产一种非常细、非常白、非常柔软的一种绵,比喻如来的手,三十二相之一“兜罗绵手”。

汝眼见时,心分别不?阿难答言:如是,世尊。

打个比方,你看我(释迦如来)的手举起来,你的眼睛看见了,你的心能够了知吗?阿难说:是的。那么就可见身心相依。

佛告阿难:若相知者,云何在外?是故应知,汝言觉了能知之心,住在身外,无有是处。

所以你这个明觉能知的心,如果是实在身外,你的身和心应该是各不相干,你的心有所知,你的身体一定不会有感觉;身体有感觉,心一定也不会知道。你现在你看到我(如来)的手,你眼睛看到的时候,你心中间了知了,就可见身心能够互知共感,所以你就不能说心在身外。

你应该知道,你前面认为你的心在身体外面,这个是毫无道理,不可能的,又破掉了,这个是很浅的了。然后阿难又想了一番道理,他又妄心用事,总是妄想心在想,他就想了:我的心在哪里呢?心又不在身体里面,又不在外面,那在哪里呢?

你们回答在哪里?你们能够找到心在哪里吗?

阿难又想了一番道理出来说:“心在眼根里面。”

阿难白佛言:世尊,如佛所言,不见内故,不居身内。

正如如来所开示的,因为我看不到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,所以可以知道我的心不在身体里面,否则的话,应该先看到里面再看到外面。

这个我们好好参一参,心在哪里?

身心相知,不相离故,不在身外。

因为身心是互相知,身体受伤心马上就知道了,这个就是不在身外。

我今思惟,知在一处。

我现在考虑,知道在什么地方了。

其实还是错了!

佛言:处今何在?

你说你的心在哪里?你想出来,你知道了?那么你这个处所在哪里?

阿难言:此了知心,既不知内,而能见外。

又不能够看到身体里面,又能看到外面。

如我思忖,潜伏根里。

好像我现在考虑,这个心是潜伏在眼根里面。

犹如有人,取琉璃碗,合其两眼,虽有物合,而不留碍。彼根随见,随即分别。然我觉了能知之心,不见内者,为在根故。分明瞩外,无障碍者,潜根内故。

阿难还用一个比喻来证明,这个琉璃碗,琉璃是青色宝,透明的,很清澈。阿难这个想法就是怎么样?好像说我们戴个眼镜,什么意思呢?阿难的想法是眼睛就当做我的心,这个眼镜当作我的眼,我的心就潜伏在这个眼的下面,潜伏在眼的里面,就正如我这个眼睛在眼镜的里面一样。好像有一个人拿个眼镜戴在眼上面,眼镜不会障碍你的眼睛。同样的,眼根也就不会障碍心向外面去看;心潜伏在眼根里面,好像眼睛在眼镜里面一样,眼根不会障碍心。所以眼睛能够随见外物,心就随即分别,眼睛看到外物,因此心马上就分别。

这个心不能够看到里面的心、肝、脾、胃,是因为在眼根之中,没有在身体的里面,所以就没有过失了,可以脱离不见内这个过失;而能够分明地看外境无有障碍是因为心潜伏在眼根里面,正如眼镜不会妨碍眼的看一样,同样的,眼根也不会妨碍心的看。

阿难自己以为有点智慧,没有真正地修,只是多闻,所以这个答案都不是自性中间流露出来的,你真正悟了的话,这是很简单的问题,阿难讲了七个地方都给如来破掉了。

我们看如来怎么破。

阿难陀的回答就是说:“彼根随见,随即分别,犹如有人,取琉璃碗,合其两眼,虽有物合,而不留碍。”好像有人戴一副眼镜在眼睛上面,虽然眼镜罩在眼睛上面,但是透明,不会障碍它。所以眼根见,心就起分别,心就藏在眼根的里面。“不见内者,为在根故。”不能够看到身体里面,因为是潜伏在眼根,分明看外面是因为没有障碍。

佛告阿难:如汝所言,潜根内者,犹如琉璃;彼人当以琉璃笼眼,当见山河,见琉璃不?如是。世尊,是人当以琉璃笼眼,实见琉璃。佛告阿难:汝心若同琉璃合者,当见山河,何不见眼?若见眼者,眼即同境,不得成随。若不能见,云何说言此了知心,潜在根内,如琉璃合?是故应知,汝言觉了能知之心,潜伏根里,如琉璃合,无有是处。

佛陀很简单就把阿难这个又破掉了。怎么破?你说你的心就好像眼,你的眼根好像眼镜,那么你的眼睛透过眼镜看外面世界的时候,你能不能看到这个眼镜?肯定看得到!我戴了眼镜,我看到外面的世界,肯定也可以看到我的眼镜,是吧?

同样的道理,你的心能够看到外面的时候,能不能够看到你的眼?我们看这个比方,如果是能够看到山河的时候,就能够看到眼,眼就不是能对境所看到的根,就不是你对境所看到的眼根,而就成了所对的境界,就不得成随,眼睛随见,心随分别,就不能成立了。

所以经文上面说:“若见眼者,眼即同境。”是如来破他的比喻不恰当,都是落在非量上面,现量、比量、非量三量。如果你看到山河大地的时候,能够看到你的眼,那么眼就是对境,这个眼就是你看到的环境。你看我们的眼睛看到山河大地,你能够看到你的眼睛吗?你看不到你的眼睛。如果说你能够看到你的眼,你的眼睛就不是眼根,而是所对的境界。否则的话,眼睛随见心随分别就不能成立了。如果你看到山河大地,不能够看到眼睛,那么你的心就不是潜伏在眼根里面。

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,我们眼睛看到山河,看到外面的香炉,我看不到自己的眼睛,眼睛能够看到外面的东西,我看不到自己的眼睛,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知道,它是不恰当的。

为什么?阿难陀比喻什么?我们戴一个眼镜看到外面这个香炉,我也可以看到我的眼镜对不对?这是比喻,他要证明的是什么?要证明的是,我们的眼根罩住我们的心,我们看山河大地的时候,心不能看见眼睛,能见之性是心,你心看到外面香炉的时候,你能够看到你的眼睛吗?看不到的。所以你要证明你的意思跟这个比喻是不相同的,因此这比喻不恰当,就证明这个意思不对、不成立了。

这个意思大家思惟一下:我的眼睛戴一个眼镜看这个香炉,我看到香炉,我也可以看到我的眼镜。但是我的心看外面的山河大地,我不能够看我的眼,所以这比喻就不恰当,可见这是非量。

因此眼戴眼镜看山河可以见到眼镜;心看山河不能见眼,所以,你说你的心就潜伏在眼根里面也是错误的。你说你能够看到你的眼睛,这个当然不可能的,然后你说你能够看见你的眼睛,那你眼睛也就成了所对的境界。境界,境不能自见境,境自己不能够见境,不能够见到境界,怎么能够随见起分别呢?不能见眼,又怎么能够证明你这个灵觉能知的心是潜伏在眼根里面呢?如与琉璃相合,这是双破,两个方面都破掉了。

所以你要知道,心是藏在眼根里面,“如琉璃合”也是错误的,为什么?你的心如果真的潜伏在眼根里面,你的心看外境的时候就应该能够看见你的眼,但事实你看不到你的眼,好像我的眼戴个眼镜,我能够看到外面,我也能够看到我的眼镜一样,可见也是不成立的。

“是故应知,汝言觉了能知之心,潜伏根里,如琉璃合,无有是处。”没有道理的。

第四个方面是执心分明暗。

阿难白佛言:世尊,我今又作如是思惟。

阿难陀一再地给佛破斥掉了,心里面思考的答案全部都给如来破掉了,渐渐地感到了不知所措,他心里面勉强又想出一个道理来,就向佛求证。

所以“我又作如是思惟”:

是众生身,腑藏在中,窍穴居外,有藏则暗,有窍则明。今我对佛,开眼见明,名为见外。闭眼见暗,名为见内。是义云何?

又想了一番道理,什么道理?就是心分明暗。“世尊,我想众生因缘假合的身体,内在有五脏六腑,外在有大小九窍,身体里面黑暗,所以不能见,有窍则明,所以能见。现在面对佛,我们开眼就见到一片光明,就称为见外;闭上眼睛就是一团黑暗,就称为见内,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?

五脏: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。心是神藏,肝是魂藏,脾是志藏,肺是魄藏,肾是精藏。所藏的地方,“藏”五脏。六腑:胃、膀胱、三焦、胆、大肠、小肠。“腑”,胃为脾之府,膀胱是肾府,三焦是命府,胆是肝府,大肠是心府,小肠是肺府。

内在有五脏六腑,外在有开着向外的大小九窍。开眼就见明,看到一片光明就名为见外;闭眼就是一团黑暗,就是见内,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?

如来就以不曾见内来破掉他。破所见非内,破能见非实。开眼见明,你睁开眼睛看到一片光明是见外;闭上眼睛眼前一团漆黑,一片黑暗,这是见内。这对不对呢?我的心就分明暗,就在这个明暗的功用之中,对不对呢?

佛告阿难:汝当闭眼见暗之时,此暗境界,为与眼对?为不对眼?

你闭上眼睛看到一团黑暗,这个黑暗的境界是跟你的眼睛相对呢,还是不相对呢?如果是跟你的眼睛相对,那就不是见内。跟你相对,不是在里面,而是相对的。如果不相对你怎么看得到?这个杯子在我眼前,相对,我看得到;没在我眼前我看得到吗?一定要相对。相对它就不是在里面了,就不是见内了。

若与眼对,暗在眼前,云何成内?

这个暗在你的眼前,那怎么是内?

若成内者,居暗室中,无日月灯,此室暗中,皆汝焦腑?

如果你一定要说黑暗就是在你的身体里面,那么你到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去,又没有日光,也没有月光,也没有灯光,什么光明都没有,一片黑暗,就变成房子里面的黑暗都是你的五脏六腑,那是不可能的,这破掉了,“皆汝焦腑”。

若不对者,云何成见?

如果不相对,你怎么看得见,这佛像没在我眼前,不跟我的眼睛相对,我看得到吗?看不到,“云何成见?”

若离外见,内对所成,合眼见暗,名为身中,开眼见明,何不见面?若不见面,内对不成

这里面是另外一重意思,大家要明白,我们说“若离外见,内对所成”,阿难就会分辩:我在黑暗的房子里面是一片黑暗,那黑暗不是我的五脏六腑,为什么?

因为是我能见的这个心,它是离外见,我向外才看到一片光明,向内就看到一片黑暗,我闭上眼就看到一片黑暗,所以说若离外见,内对所成。内对所成,向里面看,反观回过头来向里面看,所以所成就的是一片黑暗。

合眼见暗,名为身中。开眼见明,何不见面?那么你合上眼睛看到暗,是因为你反观,所以名为身中。

开眼见明,何不见面?“何不见面”意思是什么?既然你说你见暗是内见,是因为向里面看,不是向外面看,那么这个见性应该是一样的,你可以向外见,也可以向里面见。你见外的时候,能见的应该是向外见明的时候,你回过头来应该可以看到你的脸,但是你看不到你的脸,就说明你的理解是错误的。

所以佛陀就恐怕阿难陀来补救,给自己找个理由:我开眼见明,是眼睛直视,直接向外面看;闭眼见暗是反观,是对内,不是取眼前黑暗房子的这个黑暗作为五脏六腑,所以合眼见暗,就名之为反观身中。

佛陀说了,你闭眼能够反观身中,开眼也能够反观身中,因为你见的功能是一个,不是两个,不管你闭眼、开眼,你见的功能是一个,那么你开眼合眼应该都一样,你开眼见明的时候,为什么不能够反观看到你的脸呢?

你能够反观吗?你看到外面的弥勒菩萨,能够回过来看到你自己的脸吗?你看不到的!如果你要是回过来能够看见你的脸就好办了,又不用照镜子。我们有些人很喜欢照镜子,坐在车上没事拿个小镜子出来照一照,一天要照很多次,这个习气要改,你不改,就是怎么修你下辈子还是要做女人。尤其是男众,你喜欢照镜子,天天照,你下辈子做女人去呗!所以这个理大家一定要明白。就是说你见的功能是一个,既然闭眼能够反观身中,所以就见暗,你说你开眼见光明是因为向外,那你开眼也应该能够反观身中,那你应该看到你的脸,但是事实上你看不到。

所以这个就破掉什么?破掉你闭眼所见的暗。你开眼见明,不能够反观看到你的脸,也可以证明你闭眼所看到的暗,也不是你反观看到你的身中,那是错误的;所以你内对见暗的道理不成立,你说你内对,你向内看,看到的暗就是你的身中,是错误的。

第二重意思是“开眼见明,何不见面。若不见面,内对不成”。

底下是第三重意思了。

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,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,你将获得[1贡献] 的奖励,一个IP计算一次.

打开手机扫描阅读

收藏 书评 打赏

上一章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