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-AA+ 书签 朗读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四讲

《大学直指学记》 by 大愿法师

2016-7-3 21:05

  各位善知识,今天是我们《大学直指》的第四讲。大家先看书的第357页。

  【一家仁,一国兴仁。一家让,一国兴让。一人贪戾,一国作乱。其机如此,此谓一言偾事,一人定国。尧舜帅天下以仁,而民从之。桀纣帅天下以暴,而民从之。其所令反其所好,而民不从。是故君子有诸己,而后求诸人;无诸己,而后非诸人。所藏乎身不恕,而能喻诸人者,未之有也。故治国在齐其家。】

  昨天我们已经讲到了要治国先要齐家,这一段就继续来讲治国先齐家,可以分为四个要点:

  第一个要点:是我们先讲“一家仁,一国兴仁。一家让,一国兴让。一人贪戾,一国作乱。其机如此,此谓一言偾事,一人定国。”

  曾子说只要做国君的能够在家中实行仁爱,那么影响所及,一国的老百姓都会感受到仁爱、都会受影响,就会在全国兴起仁爱的风气。国君能够齐家,一家互相谦让,不争夺、不争论、互相谦让恭敬,那么一国就会形成谦让不争的风气。国君能够齐家,一家都能够相互很恭敬的话,那么整个国家的风气都会很好。

  儒家所讲的都是不是用控制力,而是用影响力。不是用外在的强力去压服人,而是用自己内在的道德去影响人、感动人。这个是讲要治国先要齐家。

  另外反过来说,如果国君一家都是非常贪婪的、暴虐的、凶暴乖张的,那么全国人都会牵动,跟着就贪婪并且犯上作乱。

  “其机如此。”也就是说可见国君他的表率作用是非常巨大的。“机”就是缘由,社会风气变化的缘由就在这里、就是如此,就是说“其机如此”。

  “此谓一言偾事,一人定国。”就是如果国君讲错一句话,可能就会败坏国家大事。国君如果自己修身,明明德亲民,就可以起表率作用,能够安邦定国、安定国家。

  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好了。先说“一家让,一国兴让。”

  就举周王室齐家治国的故事好了。

  周王朝是怎么兴起来的呢?他们的祖先是尧舜时期主管农业的,发展农业很有功劳和贡献的后稷,这个是周王室的始祖。

  在公元前1320年到公元前1250年这个之间,那距离现在就3333年。在那个时间周王室出了一位贤王,名字叫做古公亶父(檀香的“檀”把木字边去掉那个“亶”),古公亶父。

  古公亶父在甘肃那一带,因为他们的祖先都是很懂得农业耕作的,所以代代相传,他就发展农业。虽然是一个诸侯小国,但是很富足。这个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戎狄就来抢夺财富,来攻打他们。很多老百姓就想起来抵抗,组织力量把那些少数民族赶出去。那古公亶父就说,不可以为了钱财,而使那些拥护我的老百姓去战斗,因为战斗必定就产生伤亡,所以他是一个很有慈悲心的人。

  因此他就悄悄地离开了,就从甘肃搬到了陕西,躲避到陕西的岐山脚下。很多老百姓听说以后,又扶老携幼跟着就迁过来了,很快在岐山周围又形成一个小国家了。

  这位古公亶父他有三个儿子,长子叫太伯,二儿子叫虞仲,小儿子就叫做季历。季历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姬昌,就是后来的周文王。

  古公亶父他是阅人无数的,一眼就看出姬昌是非常卓越不凡的。因此他就很高兴地说:“我世当有兴者,其在昌乎!”就是能够带领我们家族非常兴盛,能够建功立业,让我们家族更兴盛的人,这个人就是姬昌了,就很欣赏他这个孙子。

  大儿子和二儿子都知道父亲的心思,就是想传给小儿子季历,再由季历就传给姬昌。所以这两个儿子——大儿子和二儿子就推让王位,并且就一直向东来躲避,躲避到现在江苏的无锡、苏州这一带去了。顺利地让他们的三弟能够继承王位,再传给姬昌。这个就是一家让,一国兴让。

  还有“一人定国”。

  比如,唐朝兴起的故事大家应该也都知道了。

 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,当时的太原留守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就劝父亲起兵,“化家为国”。李渊就想了整整一晚上,第二天早上就对李世民说:“吾一夕思汝言。”我一整晚都睡不着觉,就在想你那番话。“亦大有理,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,化家为国亦由汝。”如果我们失败了,我们整个家族就被灭掉了,如果成功了那么就能够化家为国。

  那么由于李世民这一番的建议,才有了李唐300多年的天下,这个是“一人定国”,一次建议,就能够开创一个朝代。

  第二个要点:就是继续讲下面的这一段:“尧舜帅天下以仁,而民从之。桀纣帅天下以暴,而民从之,其所令反其所好,而民不从。”

  曾子说尧帝和舜帝以仁爱来教化天下,那么老百姓都心悦诚服、都跟从。而夏桀王和商纣王用残暴来统治天下,而民从之。为什么这个夏桀王和商纣王帅天下以暴,而民也会从之呢?讲个例子就容易明白。

 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希特勒是怎么上台的呀?他上台之前,德国的经济非常萧条,而且又要赔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的赔款,所以老百姓心中都有巨大的怨气。这个时候希特勒就趁势而上,到处去发表演讲。比如说曾经也出过一本关于他的《我的奋斗》,是他曾经的一些演讲,很有煽动性、蛊惑人心。众所周知了,他上台以后推动法西斯主义爆发了二战,给全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。这个其实就是什么?就是“桀纣帅天下以暴,而民从之。”当时那种时势就会产生这种状况。

  其所令反其所好,而民不从。就是说如果执政者发布的命令,跟他自己的所作所为相反,那么老百姓就不会听从。其实本质上就是说一个字:“诚”——你的命令你自己也是那么做的,这个就是诚。那你如果是虚假的,你的命令跟你自己的所作所为刚好相反,那么你要求老百姓听从,那个是不可能的。所以这个是其所令反其所好,而民不从。

  也举个例子好了。

  比如说前两个月爆发出来的,美国中情局的前员工斯诺登。斯诺登就爆料说:美国政府口里面说要提倡民主、自由,保护个人隐私,但是其实他们所做的是恰恰相反的。中情局推行了一个棱镜计划,就是透过美国的那些大网络公司监视公民、监视全世界、盗取各国的机密。

  斯诺登这一番爆料就引起了全球的轩然大波。他在中国的香港这边把这些料爆出来,那美国政府就给压力给香港,要求引渡斯诺登。所以他就被迫就从中国香港又流亡到莫斯科,又向委内瑞拉申请政治避难。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能够不畏强权的英雄。

  这个例子就可以说明是什么?其所令反其所好,而民不从。你什么都是假的,你说的是一套,做的是另外一套,当然大众是会很快都看穿的,而民不从,不会听你的。

  第三个要点:就是“是故君子有诸己,而后求诸人;无诸己,而后非诸人。所藏乎身不恕,而能喻诸人者,未之有也。故治国在齐其家。”

  这一段是说国家制定法律、颁布法令的最基本原则就是什么呢?就是你制定的法律,这个执政者,制定法律的人执政者,自己一定要能够做得到,才可以颁布。如果你所制定的法律使用在自己身上,或者自己家人身上,那么自己或者自己家人都会觉得难以忍受、无法宽恕,那么你想用你这个法律去要求人民都要遵守,那个是行不通的。你自己做得到才可以要求别人,否则的话就是什么?否则的话就是权大于法。因此说“治国在齐其家”。

  很多人会误解,很多人有一些皮相之见、表面的认识,以为说儒家只是讲德治和礼治,他们不讲法治。其实不是。我们学这个《大学》就可以明白,恰恰相反,儒家不单讲德治和礼治,也讲法治,而且他讲的是法治的根本原则,就是民本主义,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的利益为依归。儒家所讲的法治的根本原则民本主义,其实比法家,比卫鞅、比韩非子、比申不害这些要更究竟。为什么?像韩非子那种,他讲的法家学说,他会是讲什么?讲势,就是讲用一些手段。儒家讲根本的原则,就是民本主义,所以其实他讲法治是更究竟的。

  一个国家既要有自由,又要有秩序,那么法律是不可缺少的。那我们中国呢,应该说我们新中国建国六十多年,发展法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。

  有一些法律是先实践,再上升为法律,比如说《农村土地承包法》。有一些是先有设计,先颁布法律,再有实践,比如说《中外合资企业法》。1978年的时候国家百废待兴,我们就很想吸引外资,但是外商不来,为什么不来?因为害怕。担心没有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权利,所以都不肯来。当时叶帅(叶剑英)是全国人大委员长,就明确要求国务院必须要在半年之内提交《中外合资企业法》。当时还是允许外资持股超过百分之五十,后来到九一年修订过一次。

  尤其是在现在这么一个政府注重于维稳,而民众注重维权,这么一个针尖对麦芒这么一个尖锐的时期,法律的完善其实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  正如《大学》所说:“君子有诸己,而后求诸人。所藏乎身不恕,而能喻诸人者,未之有也。”这个就是民本主义,制定法律要能够代表和保护最大多数人他们的最大利益,这个是儒家讲法治的最根本原则。

  儒家讲法治就讲要能够代表最大多数人,不能够被利益集团控制立法权,否则的话,对利益集团不利的法律就千呼万唤不出来,甚至于就胎死腹中。那么对利益集团有利的法律,很快也就颁布出来,那这样国家就会被某一些利益集团所绑架、所挟持了。所以不可以是这样,根本的原则是民本主义,当然同时也要反对民粹主义。民粹主义就是以为人民的意见就是最纯粹、最至高无上的,不管有没有想得很长远,都要听。这样其实是一种很狂热的民粹主义,这个也是不可以。

  比如说现在有一些人的心态就是想,没说出口了,心里面是这么想,就是说:我是弱势,所以法律就要不分什么情况都要保护我。这样其实最终的结果就会是两败俱伤。

  比如说我们前些时候很关注的《劳动合同法》的修订,如果只是保护劳动者的利益,那最终企业家干不下去了、不干了,企业关门大吉。那当然工人就要失业,最终损害了劳动者和企业家双方的利益。这种如果只是偏向于民粹主义,只是倒向人数很多或者弱势的这一方,完全不能平衡的话,事实上最终就是两败俱伤。

  现在,其实有很多的一些诉求的表达,不是科学理性思惟,而是一种盲目的情绪宣泄。比如说前几年对于中国政法大学的江平教授(法学家),对他的批评。还有比如说去年对于经济学家茅于轼的批评。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情绪的宣泄,缺乏理性。去年茅于轼就曾经应邀到长沙去发表演讲,就有人出来用钱买了一些民工去抗议,拉横幅。最后就被迫取消演讲,改为小型的内部座谈会。

  其实这种,在很大程度上都变成一种很片面的、很偏激的民粹主义,这个其实也是不可以的、也是不好的。整体来说、长远来说对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,还是不利的。

  前一个月江门鹤山市有个价值400亿人民币的项目,关于开发核能的一个核工业项目,在民众的抗议下也是由江门市政府宣布取消了。

  当然我们很高兴看到政府能够越来越重视民意,很高兴能够看到大家越来越关心、越来越关注公共安全。我在微信朋友圈里面,也看到了很多的居士也跑去参加了那个抗议活动。

  但是其实我们如果理性冷静地来看的话,在确保公共安全的前提底下,核能恐怕是必由之路。为什么?因为一定要有新能源,新能源的话除了太阳能、风能的利用之外,核能肯定是要发展的,但是当然前提是要能够确保公共安全。绝对不可能因为日本这个三·一一核电站有泄露,就认为因噎废食,认为所有的都不能,这个事实上是不理性的态度。在一个确保公共安全的前提下,这个核能项目上还是不上,怎样才是对于各个相关方都是最有利的选择,都能够达到利益最大化,其实还是值得冷静评估和充分的商榷的。不是说好像大家一抗议就宣布取消,事实上这个不是最好的,或者说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了。

  其实这个是我们能够从2600多年前的,《大学》智慧里面能够汲取的养分。事实上《大学》所讲的这个民本主义,就是执政者自己做得到,才去要求大家。这个民本主义事实上是一个制定法律的最基本的,或者说最根本的原则,就是民本主义。

  “君子有诸己,而后求诸人,所藏乎身不恕。”制定以后你自己都受不了,你要求人家去遵守。“而能喻诸人者,未之有也。”那个是不可能的。

  其实能够真正的用生命去体验这个大学之道,去学修禅智慧和儒家的心学时间久了,心中涌现出来的就是两句话:“久历艰危多刚介,熟谙世事倍温柔。”

  经过了很多以后,事实上这个“多刚介”,“刚”就是无欲则刚,像孔子所说的无欲则刚,“介”就是操守。看过的事情多了,不是那种没有智慧的滥慈悲,而是有操守,以智慧为原则,同时充满了祝福大众的柔软的心、温暖的心。这个是我们讲大学之道的这一段。

  第四个要点:就是我们看看蕅益大师的讲解、他的解说,蕅益大师强调:“帅是无心之化,令是有心之求。”

  他很注重文字,你看前面就提到了这个“帅”字,尧舜帅”,还有“桀纣帅”,有两个“帅”字,后面是“其所令反其所好”,就是个“令”字。

  【尧舜之仁,不过是格物致知、诚意正心以修身耳。如此修身,便为天下人榜样,天下人自然从之,何必发号施令哉!令字与帅字正相反,帅是无心之化,令是有心之求,达得心外无天下,故不必有心求,不知天下在心中,故不能无心化也。】

  “无心之化”是领袖的影响力。

  “有心之求”是领导的掌控力。

  同样的,如果我们管理一个团体,管理一个企业,要由领导的掌控力提升到领袖的影响力,那当然这个企业就能够越来越凝聚人心、越做越好了。

  【《诗》云:桃之夭夭,其叶蓁蓁。之子于归,宜其家人。宜其家人,而后可以教国人。《诗》云:宜兄宜弟。宜兄宜弟,而后可以教国人。】

  这一段曾子引用了《诗经》中的两篇诗歌,来说明治国在齐家。可以分为两个要点来说。

  第一个要点:就是家庭起始于夫妇,所以夫妇之道很重要。母教对于齐家治国很重要“一位好母亲,幸福三代人”,所以母教是对于齐家和治国都很重要的。

  曾子引用了《诗经?周南?桃夭》这篇诗,这首诗是描述女子一生最美丽的时刻——出嫁。这首诗写的内容就是这个女子出嫁的一个情景,内容是对于新婚夫妇的祝福。

  其实《桃夭》这一篇可以分为三段,曾子选的是第三段。

  “夭夭”就是桃花盛开美丽的样子。

  “蓁蓁”就是描述桃叶茂盛的样子。

  《桃夭》这一篇第一段是写桃花开很灿烂,灼灼其华。第二段就写花谢了、结了果实了,当然就是比喻夫妻结婚生了小孩了,这样用这个果实来比喻。第三段就是绿叶成荫子满枝。

  “之子”就是这个孩子。“于归”就是出嫁。

  《桃夭》篇说:“桃之夭夭,其叶蓁蓁。之子于归,宜其家人。”也就是说桃花树美如画,绿树浓荫,子满枝头。这位花一样的女子出嫁了,祝福你建立一个幸福的家。“宜其家人”,就是祝福你家更兴旺,因为娶了一个好媳妇,这是宜其家人。

  中国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描写桃花的诗歌,诗词很多。但是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很伤感的。比如说唐诗里面有一首是崔护的诗:“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”描写无常。还有曹雪芹笔下的黛玉葬花:“桃花帘外开仍旧,帘中人比桃花瘦。花解怜人花也愁,隔帘消息风吹透。”大部分都是这样子一些,或者伤感、或者感叹无常这样的诗。但是这首三千年以前的诗歌《桃夭》,是很吉祥、幸福的。祝福这位女子成为贤妻、成为慈母,这个是齐家的保障,也是治国的基础。

  中国古时候,其实婚礼是很隆重的。我们知道四书五经,五经即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春秋》,《礼记》里面有一篇就是《婚义》。《婚义》就记载了很多具体的礼仪,就是古代女子出嫁以前三个月,就要系统地接受教育,要学习妇德、妇言、妇容、妇功。怎么样有德行,怎样说话等等。“教成之祭,牲用鱼。”就是三个月以后学好了,还要到宗族祠堂去祭拜祖先。

  那么婚礼举行的时候也是很喜庆的,有很多礼仪。现在可能大部分都没有怎么用了。现在都是瞎胡闹、闹洞房,山西有一个是他的朋友去闹洞房的时候,好像把他脖子上面哪里搞断了,第三天就住院,就死在医院了,闹出人命来了,都是瞎搞一气了。

  原来的那些礼仪可能就很少了,原来其实每一项都会有一些说法的。比如说梳头的时候就说“一梳梳到尾”,就是夫妻白头到老;“二梳举案齐眉”;“三梳儿孙满堂”。铺床的时候又说什么,反正很多了。

  其实这个《礼记?婚义》上面所记载的这些礼仪,其实对于隆重,对于人觉得很庄重、很重视是有帮助的。现在的婚礼太草率了,一点神圣感都没有了。

  “不知礼仪无以立”,婚礼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阶段。其实我们应该要考虑设计一个完善的佛化婚礼,有一个完整的流程,能够融合到像《礼记?婚义》里面所记载的那些内容。那么这样的话当然就能够促进到夫妻和睦,夫妻和睦家庭才能够兴旺。

  《诗经》里面另外有一篇也说“妻子好合,如鼓琴瑟。夫妻反目,不能正室。”就是夫妻相敬如宾心犀相通,就像弹奏音乐一样和谐、优美、动听。如果夫妻关系不好,就会反目成仇,夫妻反目,“不能正室”就是家庭就无法搞好。

  经过了3000多年,很多词汇的意思都变掉了。你看我们现在说“正室”是什么意思啊?现在说“正室”就是指明媒正娶的老婆,其他的都是二奶、三奶,明媒正娶了才是叫“正室”。但是其实3000年以前“正室”这个词的原意是什么?就是要搞好家庭,“正室”,让家庭很正,搞好家庭。

  那么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夫妻和合的重要、母教的重要好了。

  比如说周王室的兴盛,就得益于母教。古公亶父他有贤妃名太姜,性情贞静柔顺,极有智慧。古公亶父的小儿子就季历,季历有贤妃名太任,端庄诚一,德行无缺。这个是《史记》上面的记载和赞美。

  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,就是周文王,姬昌有贤妃名太姒。太姒跟姬昌生了十个儿子,她都亲自教诲。《史记?周本纪》上说:“武王同母兄弟十人,母曰太姒,文王正妃也。”

  你看从祖父到父亲到儿子,这个周王室的三代都有贤妻良母,培德深厚,使周朝能够绵延八百年。所以曾子说:“宜其家人,而后可以教国人。”

  因为三代的妻子名字都有一个“太”字,太姜、太任、太姒,都有一个“太”字,因此后世就尊称别人的妻子叫做“太太”,王太太、李太太、张太太,这个“太太”这个根源就从这里来。其实听到这个词,就是勉励要做一个贤妻良母。现在的称呼就全乱掉了,正规一点叫“夫人”,随便一点就叫“老婆”。甚至于有一些,新闻上说有一些小学,男生女生互相发短信,小学男生和女生互相发短信都是“老公”“老婆”乱叫一气了。笑死了,这么小小就是完全没有一点章法了。

  第二个要点:就是齐家除了夫妻关系要处理好之外,对于大家族来说兄弟关系也很重要。

  曾子就引用《诗经?小雅?蓼萧》篇,“蓼”就是水边的一种草,草本植物,开那种小小的白花。这个《蓼萧》篇这首诗就是描述周公旦摄政第六年,泽及四海、统一华夷。他就在首都大宴诸侯,怀远人、柔万邦,诸侯之间相互都如兄如弟毫无猜忌、相亲相爱,非常团结。

  曾子就引用了这一句“宜兄宜弟”,这个是语带双关的:既是指治国平天下,诸侯之间团结如兄弟;同时也是指家庭之中兄弟姊妹团结友爱,不要为了利益纷争导致到兄弟反目,因为能够做兄弟很难得,是多少辈子的缘分,并且一回相见一回老,能得几时为兄弟。所以要能够齐家。

 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说:

  【二诗皆说修身齐家事耳,而治国便在其中,何必求之于国哉!】

  再看:

  【《诗》云:其仪不忒,正是四国。其为父子兄弟足法,而后民法之也。此谓治国在齐其家。】

  这一段曾子还是引用《诗经》来说明家庭之中父亲与儿子,还有兄弟之间关系处理好了,民法之。老百姓就会仿效他们、效法他们,就能够治国,齐家就能治国。可分为两个要点:

  第一个要点:“其仪不忒,正是四国。”出自于《诗经?国风?鸤鸠》篇,鸤鸠就是指布谷鸟,“忒”字就是指正心不变。

  天子能够诚意正心的初衷,终身都不改变、表里如一做表率,就能够使诸侯各国都诚意正心,所以说“其仪不忒,正是四国。”这个还是说要齐家才能够治国。

  家庭中间为人父亲要达到慈,为人儿子要达到孝,为人兄长要达到友爱,为人弟弟要达到恭敬,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。老百姓就都会来效法、来学习,所以说呢,治国在齐其家。

  那么第二个要点:就是齐家。已经讲了很多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,但是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学习圣贤之道,所以学习是很重要的。

  诗书起家之本,教子延家之本。能够熟读《诗经》和《尚书》,这个是使家族能够兴旺的根本。能够教导好儿孙这个是使家族能够延续下去、代代兴旺的根本。至乐无如读书,至要莫如教子。你看最重要的是要教儿子,为什么?不管你立德也好、立功也好、立言也好,本质上都是人去做的,人是需要先培养的,所以教子就是最重要的。

  《礼记》里面有一篇文章,叫做《学记》,讲了很多教育的方法。我们开始就讲过了,《礼记》里面有七篇是最重要的,可以把它抽出来。像《礼运》这个是政治学论文;像《学记》这个是教育学论文;像《儒行》这个是德育论文;像《中庸》、像《大学》这个是哲学论文。

  《学记》上说“善歌者,使人继其声;善教者,使人继其志。”善于唱歌的人,能够以悦耳的音乐、动听的音乐,使听者自然而然跟着他学唱。善于教育的人,能够使人继承作圣贤的志向。其实要齐家比治国还难,要修身为本,要以行动来体现圣贤之道,要自己先做榜样才可以齐家。因为天下很大,其他人看不见,你要是在家里面的话,你说的跟做的是不是一样,就朝夕相处看得很清楚,所以其实齐家更难。

  《格言联璧》上面有一段话说:

  “以圣贤之道教人易,以圣贤之道治己难。以圣贤之道出口易,以圣贤之道躬行难。以圣贤之道奋始易,以圣贤之道克终难。圣贤学问是一套,行王道必本天德。后世学问是两截,不修己只管治人。”

  蕅益大师的解说:

  【其仪不忒,只是修身事耳。正是四国,则是天下不难平矣。为人父,止于慈。为人子,止于孝;为人兄,止于友;为人弟,止于恭,而后民自法之。可见四国自趋于正,不待我去正他。】

  我们到这里就把这个家国合释就说圆满了。

  ④平天下先治国

 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部分。【四以国与天下合释。】

  【所谓平天下,在治其国者。上老老而民兴孝,上长长而民兴弟。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】

  蕅益大师的解说:

  【老老、长长、恤孤,元即孝、弟、慈三字,只是变却文法耳。絜矩二字最妙,只须向自身上推去,便知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。】

  这个“倍”就是背叛那个“背”,但是它是个通假字,都是印的这个“倍”,但是意思是那个背叛的“背”。

  这一段就是讲平天下要先治其国,有两个要点。

  第一个要点:曾子说:平定天下在于先治理好国家,执政者要能够做表率,尊敬老人,社会大众就会兴起孝顺父母的风尚。执政者尊敬长者,大众就会效仿而做到兄友弟恭。执政者能够体恤孤寡弱势者,大众就会觉得温暖、不背叛。所以当政者,要能够奉行絜矩之道。

  “絜”就是平衡,把握好度,刚好公正、公允、平衡。“矩”就是规矩。

  曾子的絜矩之道,发展到他的学生子思这里,就提出了中庸。其实中庸就是絜矩之道的发挥,絜矩之道其实就是中庸之道。诚于中,形于外,由内明就自然能够照耀外在,同时由外向内去照亮内心。

  第二个要点:就是我们也可以引用其他的书来互相印证。《管子》这本书里面也有很多治国平天下的妙论。管仲比孔子早生了几十年,其实他的学术思想,还没有很多人重视他,但是确实很重要,也很精妙。他内在的心性之学也很高、达到很高,而同时他外在的事功,就是辅佐齐桓公,把齐国治理得很富强,同时一匡天下,九合诸侯,是内修外用都很高的一个人。

  管子说:“独任之国,劳而多祸。”其实我们很多团体的领导人都是犯这个毛病,独任之国,劳而多祸。就是靠君主一个人来治理国家,事必躬亲,必定自身很劳累,而有很多顾不周全的地方,所以多灾祸、多祸患。很多人管理公司也是这样的,很多事情他都自己亲力亲为,“独任之国,劳而多祸。”搞得自己很疲惫、很劳累,而事实上还有很多层出不穷的事情发生。

  管子说:“明主不用其智,而任用圣人之智。不用其力,而任用众人之力。故以圣人之智思虑者,无不知也。以众人之力起事者,无不成也。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,则身逸而福多。”

  明主。就是圣明的君主,他善于用圣人的智慧、用天下人的力量来推动国家的发展,他不是靠自己的智慧,不是靠自己的力量,不会把自己搞得那么劳累,就善于借智借力。那么他自身就潇洒安逸轻松,而同时多得其福。这个是很巧妙的治国方法。

  【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。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。所恶于前,毋以先后。所恶于后,毋以从前。所恶于右,毋以交于左。所恶于左,毋以交于右。此之谓絜矩之道。】

  这一段是曾子继续来解说絜矩之道,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字“诚”。

  你看他讲这么多,其实讲来讲去就是讲一个诚字。有两个要点。

  第一个要点:就是曾子说:如果你厌恶、你憎恶、你讨厌你的上司对你的某一种行为,那么你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付你的下属。如果你憎恶下属对你的某一种行为,你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。

  这个就是指什么?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这是儒家的处世之道。你讨厌他那种,自己不愿意,你就不能够再去施于人,要修诚意的功夫。同样的,后面那些都一样的意思了,对待前后左右的人,都要能够以诚相待。

  儒家心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忠恕之道,忠恕之道就是仁。尽己之心为忠,推己及人为恕,这个是忠恕之道。实践忠恕之道就是从个人的主体性,自己能够随处作主,为什么?因为一直在明明德。由个人的主体性向外推展,从一个作为个体的人,一直推展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。

  我们举个例子好了。怎样做到诚,怎样做到这个絜矩之道。

  王阳明以书生而领兵平叛,建立了很大的事功。有一次他奉命去平定福建和广东潮汕这一带,交界这一带的土匪,那么也抓获了很多的土匪头子。当然要判案,要处置那些匪首。有一天他就在军中请了很多学生来吃饭,并且在饭桌上面就跟学生说:当我做出决定以后,对这些匪首怎么处理,我如果已经做出决定了,我就要心里面回光返照,要看一看,我这样判案能不能够再回来面对你们讲学,如果能我就这么判了。如果不行,我就不能这么判,这件事情我就不做了,你们等于是我良知的另一面。

  其实这个就是一个什么?这个就是曾子所要表达的絜矩之道,能不能够对得住自己的良知,看能不能够再面对学生讲学,这样其实就是絜矩之道。

  第二个要点:就是中国古文化之中,有很多遵循天地运行规律,体道而行,道与术都兼备的,既能修身又能够治国平天下的妙法。

  比如说《黄帝阴符经》,有些人可能看过,但是可能未必用了功夫,可能就略翻一翻,但是其实这个很重要。

  《黄帝阴符经》的作者当然就是轩辕黄帝了,他享年121岁,在位100年,把他的经验融入到《阴符经》里面,只有448个字。像我们《心经》268个字,它这个也很短的,448个字,但是包罗广大含意丰富。历代都有很多运用《阴符经》来治国、来修身、来修道都有。

  比如说伊尹,伊尹是商汤的相国。伊尹就是运用《阴符经》辅佐商汤王打败夏桀得天下的。姜子牙也是运用《阴符经》辅佐周武王克商兴周,并且把他这个中间的军事经验总结起来,又另外造了一本书就是《六韬》,是中国重要的兵法书。还有春秋末年的范蠡,运用《阴符经》就帮助越王勾践灭吴。还有战国时期的苏秦,苏秦在洛阳附近跟随鬼谷子先生学习《阴符经》,推动六国合纵,佩六国相印,使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,都是依靠这个学习《阴符经》的智慧。汉代的张良运用《阴符经》辅佐刘邦得天下,张良总共为刘邦出了十三个计谋,就平定天下了。

  比如说后面一个计谋就是“咬牙封雍齿”。就是平定天下以后,有一天汉高祖刘邦在未央宫里面,突然听到外面这些将领们吵吵闹闹,因为这些将领们都一直跟着他打天下的,那么在外面吵吵闹闹的。他就问怎么回事,张良就告诉他,恐怕将领们想要造反。刘邦大吃一惊,说为什么呢?说因为汉王你已经得天下了,但是你还没有给那些有功的将领去分封,不晓得你会怎么对待他们,怕你可能要忘恩负义呀,所以他们就可能想先下手为强。刘邦就吓一跳,就马上问张良怎么办。张良就说:这些将领里面你最讨厌的是哪一个、经常羞辱你的是哪一个,你就先封那个,你封了那个大家就安心了。为什么?连跟你关系最差的你都封了,其他人肯定就会有奖赏、就会受封。

  刘邦一想就雍齿这个人很不懂礼貌,平时总是羞辱我。他心里面很不痛快,但是咬紧牙关,咬牙封雍齿,心里面不高兴还是没办法,还是要封这个。这个也是其中的一个计谋。

  我们看《史记?高祖本纪》上面,就有记载了刘邦称赞张良的话: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。

  那张良他有一个《阴符经》的注值得一看。他那些计谋怎么从《阴符经》里面发出来的,他就给这个经写了一个他自己的心得,写了一个注。但是大家如果要看的话,有一本杨文会的注是最容易看的,但是也很深。

  民国时期金陵刻经处的创办者杨文会居士,他有一个《阴符经发隐》。应该现在跟金陵刻经处还是可以请到这本书的。原来我很多年前请的时候,它是个线装本,很典雅的。那个很精辟,把世间、出世间法都融贯进去,非常好。

  有一些人,一味地崇洋媚外,自家祖宗的宝贝,见也没见过、听都没听过,到别人家去捡一些垃圾来当宝贝,还以为是新发明,真是给人家牙齿笑掉了。

  其实,我们上古文化里面还是有很多的非常透彻的,但是当然会有点难度,因为上古的古文,词义的变化很大。但是像这种《大学直指》,如果我们不是因为蕅益大师这样透彻地讲解的话,一般的人一辈子读,可能还意思领会错了也不知道。

  蕅益大师的解说:

  【正示人絜矩功夫,不是覆解字义而已。】

  再来看第359页。

  【《诗》云:乐只君子,民之父母。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,此之谓民之父母。】

  这一段曾子引用《诗经》来说明,治国平天下最关键的是要“以百姓心为心”。分为两个要点。

  第一个要点:曾子引用《诗经》的诗歌“乐只君子,民之父母”。

  快乐的君子呀,你就像老百姓的父母。曾子说,什么是能够像老百姓的父母一样,这样去体贴关心老百姓呢?老百姓喜欢的君主就喜欢,老百姓讨厌的,君主就讨厌,所以就被尊称为民之父母。

  要注意的,就是说这个民之父母,不是从封建等级尊卑制度的外在要求来形容,而是从父子之间有亲情、有天然的亲情的这种天性来描述为民之父母,这样来理解就对了。

  很多人有个不伦不类的说法,叫什么?父母官。这个其实不对的。为什么?父母跟儿女是一种天性,那么真正的说民之父母,是说这个君主跟百姓之间,就像父子之间一样这种亲情。所以父亲当然是无条件地帮助和关心儿子的,乃至于儿子很忤逆,父亲都不会放弃他,那君主要做到这个样子;如果你后面就加一个“官”,那就变成是一种等级了,这样就是一种尊卑高下了,这种就很糟糕了。但是积非成是,大家都没有去思惟过,以为反正大家都这么说,但是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很落后的。

  像我们政府所说的,心为民所想,情为民所系,利为民所谋,权为民所用。其实表达的也就是“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。”管仲说过一句话:“治国不难,爱民而已。”古人也说“天德无非无我,圣君无非爱民。”其实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。

  第二个要点:就是蕅益大师就更深入地,把“民之所好好之”称之为无缘大慈,慈能与乐;民之所恶恶之是同体大悲,悲能拔苦。老百姓很讨厌的是什么?是痛苦。那么民之所恶恶之就是要拔苦。

 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讲解。见性的大德就是这样,任何开示一下子就说到最深入、直接指到你的心。

  【修二空妙观,如好好色,故无私好。断我法二执,如恶恶臭,故无私恶。无私好,故能民之所好好之,无缘大慈也。无私恶,故能民之所恶恶之,同体大悲也。是谓三界大师,四生慈父。】

  民之所好是什么?民之所好是快乐。作为执政者要民之所好好之,就是帮助大众得到快乐,这个当然就是无缘大慈了。

  无私恶,故能民之所恶恶之,同体大悲也。老百姓最厌恶的、最害怕的是什么?当然是苦了,是痛苦了。所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拔除众生苦,这个是同体大悲,这个是真正做到了民之所恶恶之。

  很多人如果不是蕅益大师这样说透,很多人以为说民之所好好之,就是老百姓喜欢什么,君主就跟着喜欢什么;老百姓喜欢吃肉,君主就跟着吃肉;不是这个意思,这样想都错远了,不是这个意思。其实民之所好好之,就是老百姓喜欢的,君主要帮助他、要满足他、要成就他,这种无缘大慈。民之所恶恶之是帮助百姓拔苦。

  “是谓三界大师,四生慈父。”其实这个把这个“君子”就描述到什么程度了?描述到佛这个境界来了。

  【《诗》云:节彼南山,维石岩岩,赫赫师尹,民具尔瞻。有国者不可以不慎。辟则为天下僇矣。僇其实就是通于杀戮的戮。《诗》云:殷之未丧师,克配上帝。仪监于殷,峻命不易。道得众则得国,失众则失国,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】

  这个“监”其实就是通于那个借鉴的“鉴”。

  这一段很重要,就是讲治国平天下,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很深刻。我们可以从四个要点分开来说它。

  第一个要点:就是曾子先引用《诗经》,再说明如果不能够以天下为公,就会受到天下人的讨伐。

  《诗经》云:“节彼南山,维石岩岩,赫赫师尹,民具尔瞻。”就是巍峨高大的终南山,层层岩石高耸云端,这个是比方,比方一个人他的排场、他的威严,就像高耸云端的终南山一样。权势威严赫赫的三公之一尹太师,老百姓都在关注你、瞻仰你,你要谨慎。其实这首诗引用的这几句话就是这个意思,这个师尹就是一个姓尹的太师。

  这首诗的背景是描述周幽王时期的太师尹氏,身居三公高位,不能够劝谏周幽王,又不能够与民同好恶,反过来他还要以权谋私、徇私枉法,以至天下大乱。所以曾子接下来就评论说:拥有国家治理权的当政者,不可不谨慎从事,如果不能以天下为公,反而徇私枉法,就会受到天下人的讨伐、诛戮。

  第二个要点:就是曾子再引用《诗经》:“殷之未丧师,克配上帝,仪监于殷,峻命不易。”

  “上帝”就是指天命,天命,把它拟人化就描述为上帝。

  这首诗歌其实就是:商朝还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,还能够与天命所要求的德性相匹配、相适应,就是德配于位。我们要借鉴商朝亡国的教训,要懂得崇高的天命,是不容易保持的。这个就是引用的《诗经》上面所说的意思“峻命不易”,崇高的天命不容易保持。

  曾子接着就说: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。那么也就是得众则得国,失众则失国。这个就说得很透彻了,得民心就得天下。因此君子首先要从立德开始,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为什么要慎德?慎德就是明明德的功夫要从慎独开始做起,才是真正能够做到明明德,所以称之为慎德。那么要先从立德开始。

  第三个要点:就是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

  君子能够明明德,外显为高尚的道德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;有了人民的拥护自然就会拥有国土,拥有了国家生存发展的空间;有国土和发展空间,自然就会有财政税收来源;有了财税收入,自然就能够供给国家的开支用度。

  所以这部《大学》虽然才1000多字,但是治国的方略都在其中了。执政者如果懂得这四句话,那么国家就会兴盛;如果偏离了这个四句话,这四个最根本的治国方法,那么国家就会衰落。

  这个四个根本的治国方法是:

  “有德此有人。”这个是国家组织能力,就是国家调动社会的能力、国家的组织能力要强大。

  “有人此有土。”这个就是国家的发展空间、发展战略。

  “有土此有财。”就是指国家的财政能力。

  “有财此有用。”就是指国家长盛不衰之道。

  你看不管时代怎么变,你看已经过来了2600年了,但是这个四句话都做得好,这个国家就兴盛,如果偏离了就会衰落,古今中外都一样。

  我们分开来一项一项来说好了。

  “有德此有人”,这个是指国家组织能力。如果你不懂得这个有德此有人,就可能会有一些困惑。

  比如说,有些人会问:为什么宋朝、北宋经济比唐朝还要更富庶、更繁荣。我们看《东京梦华录》等等记载,宋朝的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高峰,文化经济的最高峰就是宋朝,比唐朝还要兴盛、还要富庶、还要发达。但是他的军事为什么就打不过那些停留在很低发展水平的,那些像辽、像金、像西夏呀?这个不对呀?有些人就有个疑问,正常应该经济强大了,就自然国力强大,国力强大就会武器先进,武器先进就会军事强大。为什么北宋军队,连那个小小的西夏部落李元昊都打不过呢?原因是什么?为什么?

  因为没有懂得有德此有人,就是国家组织能力要强大。为什么他连李元昊都打不过?李元昊那么一点点人,北宋军队都打不过他,为什么?因为国家组织能力不同,国家动员社会的能力不同。宋朝把组织社会的任务,交给了商人和地方豪强,所以国家的组织能力是很弱的。国家甚至于从商业里面全面退出,国家甚至于把那些军队的军需供应等等,都去交给商人打理,国家从商业和军需供应中全盘退出。那这个社会就是一盘散沙,基层就没有组织,整个社会就没有动员能力。

  而反过来你看看辽、你看看金、你看看西夏,他们本质上都是军事组织,那军事组织当然就很严谨、很严厉,组织效率非常高。

  可见军事胜败的关键,并不在经济,而在于社会组织能力。这样你就能够明白了,为什么清朝,你看以区区的十万之众的军队,竟然能够入主中原,竟然能够控制几千万将近一个亿的汉族人。区区十万军队就足以控制,为什么?因为组织能力不同,国家组织能力不同。

  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就很赞叹毛泽东,讲了很多毛泽东的好话。他说: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改革了中国的农村,创造出一个新的低层结构、基层组织,国家组织能力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,使农业上的剩余能够转用到工商业。中国今后的趋向也能从这基础上发展,其目的是根据各地区的条件使全民就业。

  这个是一针见血的见解,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是到了毛泽东手里面,国家才有了最强大的组织能力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旦改革开放,这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,就能够迅速地取得巨大的成就,这个根本保障就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很强大,“有德此有人”,很重要。

  不然你就经济很强大,你可能还是在外面一打仗,你就一触即溃、一败涂地。你看宋朝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。你看明朝这么多人,经济GDP那么高,努尔哈赤那边人也少,而且还停留在一个奴隶社会那样一种状态,他就能够打败,他就能够入主中原。为什么?因为他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大的军事组织,全社会就是一个军事组织。这种社会动员能力、社会组织能力当然是最强大的了。

  第二句就是“有人此有土”,这个是国家发展战略。“土”并不是单单指国土面积,更是指国家发展空间。这样我们就能够明白,为什么清朝末年我们的GDP并不低,清朝末年的时候我们中国的GDP还占到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。但是为什么鸦片战争的时候,英国只是派了区区几千人,清朝就不堪一击呢?起码有两个原因:第一个原因首先就是国家组织方式不同,英国那个时候,早已经是现代民族国家这种组织方式,而清朝还停留在古代国家的组织方式;其次是国家发展战略不同,清朝还停留在“天朝大国”的美梦之中停滞不前,而现代民族国家的根本目标,就是占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。

  这样我们也就明白,为什么甲午海战的时候,清朝的北洋水师打不过日本海军,全军覆没。为什么?根源还在于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,迅速地就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组织方式。所以“有人此有土”是国家发展战略、国家的发展空间。

  第三句“有土此有财”,这个就是指国家财政能力。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改革,你看像商鞅变法,使秦国强大起来了,这个是秦国后来能够打败六国统一天下的根源,根源就在于商鞅变法使他国力强盛。“商鞅变法”废除了井田制。还有你看像杨炎实行“两税法”,像王安石推行“青苗法”,实行变法改革。明朝的张居正实施“一条鞭法”。你知道这些变革、这些改革是为了什么吗?本质上都是为了提升、提高国家的财政能力,“有土此有财”。提高国家财政能力的根本方法是什么?就是政府和最广大的人民结合起来抑制豪强。中国国力兴盛的时候都是中央政府很强大,能够抑制豪强的时候,能够抑制、打击那些利益集团、特权阶层的时候,防止政权成为利益集团的工具。

  其实国家层面的诉求,跟最广大老百姓的诉求,都是一样的,这个也就是根本上的民所好好之,民所恶恶之。但是这个中间会出问题,出在哪里?它会渐渐地,一个朝代,我们中国那些朝代为什么几百年,就会要改朝换代,为什么?因为中间就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来了,这个利益集团不管国家的死活的,他跟国家的发展战略是不一致的,跟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也是不一致的,他在中间既要绑架皇朝,又要榨取老百姓的利益来肥自己,所以当然后面就激发民变了。

  所以真正的提高国家财政能力的根本方法,从“商鞅变法”开始一直到现在,其实最根本的方法都是一条,就是政府和最广大的人民结合来抑制豪强、来抑制那些特殊利益集团。这样这个国家才能长治久安、这个国家才能稳定。这个国家上升的渠道才会通畅,才能够人才辈出。不然的话特殊利益集团,它就会封死掉其他阶层上升的路,所以当然这个民变、民怨就会出来了。

  推荐大家看几本书吧,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地来体会到这一句“有土此有财”。首先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三本书:第一本就是《中国大历史》,第二本就是《万历十五年》,第三本就是《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》。我看的这个书是2008年三联书店出的,很多年了、好几年了。

  黄仁宇是个奇人,他在抗日战争的时候,他就弃文从武参加中国远征军,进入印度跟日本人打仗。后来他就跟随国民党军队退到台湾,到1950年他就退伍了。退伍以后他以34岁的高龄到美国又去从头开始读书。他是主要研究明史的、明朝历史,而且他的研究角度很好、很独特。他不像一般的历史学家就是做做学问,他研究是从这个财政来切入的。他心里面有个疑问,为什么明朝从中叶以后这个社会发展就停滞不前了?其他世界各国都在往前走,中国在明朝中叶就停下来了、就停滞了,为什么?

  他就想从财政税收这个角度来切入,他真研究出来了。他找出了明朝到中叶以后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。就是因为什么?就是我们所讲的,其实就回到了《大学》上面这个根本的几句话:国家组织能力不强、国家财政能力不强——就是我们所讲的“有德此有人”,就是要国家组织能力强;“有人此有土”,要有国家发展战略;“有土此有财”,国家财政能力要强;“有财此有用”。其实你看他研究了这么久、写了这么多书,就是说明这个几句话。所以我们这个《大学》的智慧了不起。

  黄仁宇是湖南长沙人,1918年生。我们知道中国湖南近现代,你看出了毛泽东、曾国藩这些伟人;还出了一些奇人,像黄仁宇,像湘西的沈从文,这个都可以称为奇人。其次值得一看的还有一套书就是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的《罗马人的故事》15本一套。

  盐野七生离开日本,她为了研究罗马历史,离开日本定居到罗马30多年,前期就深入调查了解,后面15年每一年写一本书,连续写了15本。15本巨著《罗马人的故事》。

  研究罗马从意大利半岛一个很小的小国家,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帝国?能够持续辉煌1300年。你如果把这个15本书看完,你就可以看到什么?你会看到还是说这个四句话: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整个15本书就是给这个四句话作注释的、作注解的,提供一个范例的。

  还有一些,你看像我们北大的教授韩毓海的一本书叫《五百年来谁著史》。还有北大的经济学教授,张维迎的一本书是《什么改变中国》。张维迎就认为,改革头20年是理念战胜利益,现在是利益战胜理念,未来就取决于理念能否再次战胜利益。

  其实这个说得很委婉,本质上就是说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。对他有利的法,他就推动颁布得很快;对他不利的,他就一直让这个法千呼万唤出不来。

  那么怎样能够让国家和最广大的老百姓,能够一起推动国家财政能力的提升,这个是我们继续能够国家向上、向前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方法。

  为什么王安石的改革会失败呢?首先是他用人不当,但是更重要的是因为北宋政府的组织能力非常弱——连一个现在宁夏,那么一个小小的还停留在部落阶段的西夏李元昊北宋都打不过,就可见他的政府组织能力是非常非常弱的。那非常弱以后怎么样?你去推行变法就没有力量支撑你,就不足以跟利益集团抗衡。

  “有土此有财”就是提高国家财政能力,更重要的其实是什么?更重要的就是要扩大国家在全球资源分配中的话语权和能力。

  有一些人就会盲目乐观、人云亦云、拾人牙慧,就像甘蔗一样,人家吃过了,自己拿来再嚼一遍,这一点意思都没有。有一些人他就很盲目乐观说:中国在2030年就会超过美国,就会成为世界强国了,外国人也这么说。

  但是其实怎么样?其实我认为,就算是2030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了美国,成为世界第一,那也不说明中国已经全面强大了,中国跟美国之间还是有这个距离的,至少在短时间之内要全面超过美国是不可能的。

  为什么?因为我们看国家的根本财政能力,你就可以看出来。因为美国的国家发展战略,他始终走在最前面;美国的国家发展战略,始终是走在经济发展链条的最上游。他从最源头上、最上游上控制了全世界,不管你怎么干,你是不容易超过他的。

  正如基辛格所说的:如果你控制了石油,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;如果你控制了粮食,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;如果你控制了货币,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。这句话就泄露了美国的秘密是什么?他的战略是什么?控制货币就是控制全世界。

  美国正是在货币这个源头、这个上游控制了全世界。美国主动地、积极地进行了三次货币革命。第一次货币革命发生在产业资本主义阶段,建立了美元跟黄金挂钩的体系——布雷顿森林体系,标志着美国取代了英国,成为世界头号强国。

  第二次货币革命就发生在金融资本主义阶段,就是把美元跟黄金挂钩,把它脱开来,再建立美元跟石油挂钩的机制,也称为牙买加体系。那个时候石油是最重要的。你看世界的金融中心:美国的纽约、英国的伦敦。伦敦其实就是个过站,为什么?中东那些产石油的地方,所有的金融服务都在伦敦进行。所以他一直会走在最前面,这个国家发展战略来说。

  那么第三次货币革命,就是把美元跟石油挂钩这个也解开来,就建立了美元跟碳挂钩的计价机制,称为碳挂钩体系,这个是发生在生态资本主义阶段。

  你看从产业资本主义,到金融资本主义,到低碳资本主义,或者我们说是生态资本主义。不管哪个新的时代、哪个潮流来的时候,它就走在最前面。

  美国的主权货币在全世界都享有话语权、都享有强大的力量、都享有起码是在短时间之内无可撼动的话语权。所以我们不要盲目乐观,以为我们现在GDP第二了,可能过不了多久我们就第一了。第一又怎么样?你的国家发展战略高明吗?是走在最前面的吗?是在最上游的吗?

  你看就从这个几句话,你就应该要知道这部《大学》的智慧是非常深入的。

  有些人对于全球化盲目乐观,西方享有全球化很有好处,开动一切舆论工具,我们自己听了以后也不经过脑子,自己不主动思考、不独立思考,也到处说这个全球化好,盲目乐观。其实全球化对你有什么好处?全球化有可能会使得别人能够更便利地、更加悄无声息地把你洗劫一空。就是中国人讲的蠢到帮人家数钱,人家把你卖掉了,还帮人家数钱,就是这样的。

  他会更巧妙地、更便捷地、更悄无声息地,透过全球化把你洗劫一空。你看看美国推翻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,支持推翻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,支持推翻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权,还有现在正陷在胶着状态的叙利亚。美国人是真的那么好心,去帮助他们去推动民主吗?骗人的。他看上的只是你的石油和资源。为什么?因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根本目标,就是占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。这个不是以谁的意志为转移的,他的根本目标,现代的所有民族国家,他的根本目标就是这个。他建立这种国家组织方式的目标,就是要占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。才不会是说帮助你去推动民主等等,那个是一个幌子,本质上是看重你的资源。

  所以这个爱国不是玩虚的,是因为有对这个国家广大同胞的热爱,要保障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,唯有靠国家的强大。宁为太平犬,不做乱世人。

  那么,爱国的同时要爱教,因为佛法是帮助我们生命觉醒的智慧,我们自从闻到佛法了,生命中就有了光明,生命就有了方向,这个是最重要的。所以就算让我们重新来选择一百次、一千次、一万次,那我想我们还是会选择信佛。所以爱国爱教是从这个层面来讲的。

  我们已经稍微深入地讲了“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。”其实这几句话对于企业实现长盛不衰的发展,也是无上法宝。

  这个企业一直长不大,一直做得很艰难,你只要对照这个《大学》这个四句话一比较,你就可以看到你的薄弱环节在哪里,你都不用找人家去把脉的,自己看就知道了。

  这个四句话哪一句话没有做到呢?哪一句话很薄弱呢?你看首先是企业要有高明的发展战略。当然这个发展战略的本质,是要能够为大众提供更好的产品、提供更便捷的服务、提供更深刻的文化体验。这个是发展战略的根本,这个就是“有人此有土”。

  你企业已经有一个团体了、有个团队了,要有发展战略、要有发展空间,“有人此有土”。其次并不是说你有资金就能开干的,你要看看你的企业组织能力是否跟发展目标相匹配,这个是“有德此有人”。很多企业是既有资金又有技术,也有需求,他就搞不上去,为什么?因为他的组织能力太弱了,他企业太臃肿了。那你企业的组织能力很低下的时候,当然你就没有效率,你就很多障碍。这个就是“有德此有人”。

  第三就是你的企业还要能够找到赢利模式,你才能活下去,这个就是“有土此有财”。

  我们再看第四句就是“有财此有用”。

  用来干什么?用来培养高素质的国民。治国平天下,你不要认为儒家的思想都是很迂腐的,就是讲一套理论,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一点用途都没有,不是这个样子的。如果你以为是一点用途都没有,那是因为你不懂,你根本上就没有得到心法。

  实际上它都是一些最根本的原则,而且都是最根本、最根源的、一针见血的方法,你用了以后其他的都跟着来了。所以“有财此有用”是用来培养高素质的国民。儒家心学的圣贤之道也好,禅的明心见性之道也好,本质上都是成就高素质的人。这个才是国家长治久安、才是世界持久和平的根源。

  说到人,素质高的当然是知识分子。我们在座的应该都算是知识分子,不然不会参加禅文化大学堂,是真的。

  我们要看到,其实并不是那么乐观。中国的知识分子历代以来很少有人真正的有独立精神,真正的会独立思考。过去有一句话叫做“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”,作为一个做官的一个敲门砖。这个是依附于政治、依附于权贵。现在说是学好数理化,卖给资本家,就卖给大家了。这个其实也是什么?也是依附于经济,没有独立对不对?

  知识分子除了政治和经济之外,还有没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条路?当然有了。但是你的心能够作主吗?能够明明德吗?因为没有学通、没有学透,所以就往往就做不到,现实中解决不了实际问题,这个是因为没有真正学透的缘故。

  有些人就说: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。以前的话,批评这些知识分子,尤其是宋代以后,说明他们这些没有什么用,就有句话说:“平时袖手谈心性,临危一死报君王。”很多知识分子的心态就是这个样子的。平时就是袖手谈心性,其实干不了什么实际活。要到临危的时候,国家很危险的时候,也没有什么策略,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方法,也没有像张良那种计谋,什么都没有。唯一就是献身,临危一死报君王就算了,这个有什么用,死了有什么用。

  现在也是说“平时袖手谈心性”,临难,遇到灾难、遇到事情的时候,临难文章骂屌丝。这个网络词,好几年前我第一次看到,我觉得好奇怪,怎么这么粗俗,后来想一想,也真是,可能基层大家都是自嘲。所以知识分子就是这个样子的,遇到事情、遇到挫折、临难就写文章来骂屌丝。

  明朝的首辅大学士张居正,有一个很著名的《张居正传》,其实是很值得看的,还是很有些见地的。我推荐给大家看的书,肯定不是那些人云亦云、自己抄来的,而是自己他有独立见解的。

  张居正就曾经批评这一类的知识分子,就骂他们骂得很凶:“国家以高官厚禄养此辈,真犬马不如也。”这个骂得很严重了,就是说你搞好了四书五经,去考个功名做高官,国家给你厚禄,但是一点用都没有,狗呢还会叫,马还能骑,这些养了一点用也没有!这个就骂得很重了。

  所以其实我们这个应该要有独立精神。在座的大家都是既有儒学素养,又有禅的体验的知识分子,有一些也自己在办企业,或者各个领域都很优秀。一定要能够从民本主义出发、从明明德出发,发表独立意见,发表对于社会进步真正有作用的建言。不是去为政府歌功颂德,不是去为利益集团去做代言人,也不要做愤青——不要说三四十岁了,好像一个愣头青一样做愤青。不要去推动狂热的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。这个两三年,香港一个郎咸平教授,发表了很多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言,但是有一些片面的观点,是被夸大了的。儒家说要做君子儒,不要做小人儒;佛家也说要做菩萨,不要做自了汉。我们要敢于担当。

  虽然现在西方文明是主流文明,但是西方发展模式的本质是资本控制劳动和市场,少数人控制绝大多数的资源。这个当然是很不公平的,那么中国一定能够实践出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。我们已经很有基础了,让最广大的民众来控制资源和决定发展方向,这个也就是《礼记》上面所说的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

  《礼记?礼运》篇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政治理想,也就是《大学》所说的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。

  那么东西方文明之间,就能够和而不同美美与共。我们不是一定要亦步亦趋地去跟着人家学,我们本身这么几千年的,深厚的文化积淀里面有很多的智慧。而且应该说在很多层面比西方现在的状态都是要更深入透彻,所以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更好的、更新的不同的发展的道路。

  事实上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这个四句话:“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”你看我们看一下古今中外的历史,这四句话都用好了一定兴盛,一有偏差就会衰落。

  第四个要点:我们来看看蕅益大师的开示,看看蕅益大师是怎么开示我们的。

  【是故二字,顶上三则字来,紧切之极。不曰明德,而曰慎德,正显明明德之工夫,全在慎独也。有德此有人,便为下文用人张本。有土有财,便为下文理财张本。若悟大道,则生财亦大道,不于大道之外,别商生财矣。用人理财,是平天下要务,而皆以慎德为本,皆即慎德中事。谁谓明明德外,更有他道哉!观心释者:性具三千,名为天下,慎德是先悟性体,用人是智慧庄严,理财是福德庄严。】

  蕅益大师这个开示非常透彻,有三个重要内容。

  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君子先慎德,就说明明明德是要从慎独起修的。

  第二个重要内容就是国家兴盛离不开两个要素:用好人、理好财。

  “有德此有人”是用好人才,选好人才、用好人才。“有土此有财”是生财、理财。并且悟到明德的本体,那么在理财的过程之中,就是修行的过程,就是明明德的过程,并不是要在理财这个过程之外,你另外去找一个方法明明德,这样就对了。

  修行也是如此,很多人修了一辈子他都没有明白。以为说我做事情,这个就不是修行了,我要另外找个修行。其实你悟道了,你心开悟了,你懂得明德了,你做生意这个就是你的修行法门,不是要另外找个修行法门。

  那么,为天下理财就是修道,只要你悟到了明德的本体,你能够以菩提心为天下理财,就是修道、就是明明德、就是慎独的功夫。

  第三个重要内容就是明德是灵性的天下。

  天下有外在的天下,还有灵性天下,灵性天下就是我们人人本有的明德。要平灵性天下就需要以慎德来悟本体,再以用人为智慧庄严,以理财为福德庄严。这样就能够平定灵性天下,平定灵性天下就是什么?就是成佛。

  我们用个比方来说:明德就如毗卢遮那佛,为天下选人才、用人才、见贤能举就是文殊菩萨,为天下生财、理财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普贤行。你看开悟的祖师,如果不给我们说得这么深,你要真正想得这么透彻,还不是容易的事。

  再看:

  德者本也。财者末也。外本内末,争民施夺。是故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。

  可以分为两个要点。

  第一个要点:就是对于平天下来说,执政者能够明明德并且影响大众,这个才是天下太平的大根大本。国家的财政能力强大,这个是平天下的枝末,也需要,以财政来作庄严,它是枝末。

  如果执政者本末倒置,他不在内在的慎独、慎德上面去下功夫,却在外面下功夫,他去跟老百姓争利益、巧取豪夺、侵占人民的财富,那个就是倒行逆施。

  那么曾子对于国家到底是要争取民心,还是争夺财富,这个两者之间提出了一个大原则:

  就是“财聚则民散”,财富聚拢了,民心却散失了。

  “财散则民聚”,造福于民、藏富于民,自然就民心所向,自然就政权巩固。

  第二个要点:就是蕅益大师就归到心地上来说。

  我们来看看:

  【举本必兼得末,末得而本益荣。逐末必全遗本,本遗而末亦失。】

  这个就说得很透了:如果你能够抓住明明德这个本,你不需要求财,国家的财富会有,国家的财政能力会提升;如果你不抓住这个本,你一直去想提升国家的财政能力,那么甚至于跟老百姓争利益,那么本遗而末亦失,最终就搞得焦头烂额了。

  “民散将何以守财”?如果你一味地作为国家、作为政权,去与民争利,老百姓民心散掉了,民心散掉了,你用什么来守护你的财富呢?

  “民聚何忧乎不富”,老百姓聚拢来了、人气旺、有才能的人士多了,创新能力强了,你还担忧你不富吗?担忧国家财政能力不强吗?不用担心,因为最根本的是人,最根本、最重要的是人的创新活力。

  再看:

  【观者心释:不悟性德而修顽福,便成魔业。民散将何以守财?民聚何忧乎不富?】

  从心地上来说,如果你不能够领悟明德这个本体,只是去片面地修一些人天福报,往往成为魔业。为什么?因为你感人天福报还会造业的,“势力尽,箭还坠,招得来生不如意。”

  【观心释者:一毫之善,施与法界众生,则能成佛,而九界攸归。】

  那么这个就是说,要散、要布施自己的功德善法之财,去布施给众生,就能成佛。我们无始劫以来,我们修行累计了很多的福慧二资粮,我们要乐意把这些福慧资粮都布施给众生,散给众生,那么你就能成佛。那么那些九法界众生都是民聚,都是你的臣民,都是你灵性世界的臣民。菩萨法界、缘觉法界、声闻法界、天、阿修罗、人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,这些九法界众生都是民聚,所以你要散功德财,那么就九法界众生聚,这个是从心地上来说。

  【是故言悖而出者,亦悖而入;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《康诰》曰:惟命不于常。道善则得之,不善则失之矣。《楚书》曰:楚国无以为宝,惟善以为宝。舅犯曰:亡人无以为宝,仁亲以为宝。《秦誓》曰:若有一个臣,断断兮无他技,其心休休焉,其如有容焉。人之有技,若己有之。人之彦圣,其心好之,不啻若自其口出,实能容之,以能保我子孙黎民,尚亦有利哉!人之有技,媢嫉以恶之。人之彦圣,而违之俾不通,实不能容,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,亦曰殆哉。】

  这一段是曾子强调要平天下,选人才最重要。你看这么长,其实都是告诉你,要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得人才。分为三个要点:

  第一个要点就是我们先说前面的这一段:

  是故言悖而出者,亦悖而入。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《康诰》曰:惟命不于常。道善则得之,不善则失之矣。

  这一段曾子说,国家政令如果不顾民意颁布出去了,这个是言悖而出。那么必定就会招致到广大民众的抵制和反抗,就会民心离散,就是使你成为孤家寡人,大家都会咒骂你,这个是言悖而入。你颁布政令是不顾民意的,是悖而出;然后离心离德,大家都咒骂你,那么你成为孤家寡人,这个是悖而入。

  同样的,财货也是如此:如果财货是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,是悖而入;最终广大民众会造反,会使你家破人亡、家破国亡,这个是悖而出。所以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

  《康诰》曰:惟命不于常。《尚书?康诰》上面说:天命并不是永恒不变地只眷顾某一个人,天命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眷顾某一个家族。

  “道善则得之”,如果这个君主、如果这个家族,他们都能够修明明德,自然天命就会眷顾他们,所以道善则得之。君主如果治国平天下之道是善的,行善政,能够明明德,就能够得到天命眷顾;如果不能行善,不能够去行仁政、行善政,就会失去天命的眷顾,所以说不善则失之矣。

  第二个要点就是《楚书》曰:楚国无以为宝,惟善以为宝。舅犯曰:亡人无以为宝,仁亲以为宝。

  曾子在这里列举了两个故事,第一个是列举了楚国的王孙圉。第二个就是列举了晋国的舅犯这两个故事来说明,要平天下,要以人才为宝贝,不要以货物为宝贝。

  《楚书》曰:楚国无以为宝,惟善以为宝。《楚书》是楚昭王时候的历史书,楚昭王派王孙圉出使晋国。晋国的大臣赵简子就拿了很多的财宝出来,夸耀赵国有很多的金银珠宝美玉。赵简子还得意洋洋地来问王孙圉说:你们楚国有多少那些珍贵的珍玩、美玉、珍宝呀?有吗?有哪一些?于是王孙圉就很有智慧地回答说:楚国无以为宝,惟善以为宝。楚国不把美玉金银当宝贝,只把那些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福利、为国家谋富强、为社稷谋安定的人才当做宝贝,惟善以为宝,这个是我们楚国的宝贝。

  舅犯曰:亡人无以为宝,仁亲以为宝。这个是第二个故事,舅犯名为狐偃,字子犯,他是春秋五霸之一,晋文公重耳的舅父(舅舅),所以就称他为舅犯。《礼记》里面记载:鲁僖公四年十二月,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听信了骊姬的谗言,逼迫太子申生自缢(上吊而死),就是把他自己立的太子逼死了。那么其他的儿子赶紧就跑了,因为不知道这个骊姬什么时候又会进谗言,所以重耳等等诸公子,都四散逃亡在其他诸侯国去了。重耳流浪了很多国家,他的舅舅舅犯一直跟着他,还有一些他的一些臣子也都跟着他。

  重耳流亡到秦国的时候,他的父亲晋献公死了。这时候秦穆公就赶紧派人来劝重耳回国,继承国君之位。秦国愿意派军队护送他回国,让他继国王位。那个春秋时候就这样的,各个国家就互相支撑、互相影响。把那个国家的公子放在自己国家做人质,那个国家出现问题了,把他送回去,关系就很近了。

  重耳就举棋不定,他就来向舅犯请教怎么办,舅犯就告诫他说:我们流亡之人,不以富贵为宝,不以继承王位为宝,只以仁爱孝亲为宝。现在你父亲死了,如果你毫不悲伤,只是为了赶回国去,去抢夺这个国君的位子,那么你虽然得到了国家,那也不足为宝,要以仁爱孝亲为本,以得国君位为末,以仁爱孝亲为宝。所以这个就是舅犯的话了:亡人无以为宝,仁亲以为宝。那么重耳就听进去了,果然他就更加注重修德,明明德,后来就成为春秋五霸之一(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),很有影响的。

  那么第三个要点:也是引用的一篇文章,秦穆公写的《秦誓》。

  “《秦誓》:若有一个臣。”《秦誓》是这样说的: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,忠诚厚道,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,但是他心胸开阔,有容人之量。

  “人之有技,若己有之。”别人有本领,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,一点都不嫉妒。别人德才兼备,他心悦诚服,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佩服,而且发自内心地赞赏。

  “以能保我黎民,尚亦有利哉。”能够任用这样子的谦谦君子来做国家栋梁,就能够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,对国家是很有好处的。

  “人之有技,媢嫉以恶之。”这个就指相反的。有一种人是跟前面那种人是相反的,如果别人有长处,他就嫉妒、就厌恶,别人德才兼备,他就想方设法压制、排挤、设置障碍,这个就是小人。人家很优秀德才兼备,他还去排挤、压制,不能相容。这种小人如果任用来做大臣,怎么能够保护我的子孙黎民呢?还会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置于危险的境地之中。

  这个是秦穆公写的一篇文章。这篇《秦誓》的背景,是秦穆公很善于发现人才的,他曾经用了五张公羊皮,就换回了一个很有才能的奴隶百里奚。百里奚逃到楚国边境上去了,他知道了,他就用五张公羊皮去跟楚国人说:“你把那个奴隶给我,我愿意给五张黑公羊皮给你。”那个时候就很珍贵了,楚国人高兴死了,马上就把百里奚交给他了。

  一交给他,他马上就把百里奚从奴隶提拔为大臣,予以重用,号称为“五羖大夫”(羖就是黑公羊,五张羊皮换过来的大夫)。所以英雄莫问出处,只要有智慧就对了。这个百里奚又推荐了他的朋友蹇叔,两位成为秦穆公重要的得力的助手。秦穆公对他们言听计从,但是有一次没有听,没有听就出事了。

  秦穆公曾经听到人家的一些蛊惑,就决定派军队去偷袭郑国。老臣蹇叔就出来反对,但是秦穆公不听。不听蹇叔就大哭,并且预言如果真正去偷袭郑国的话,会全军覆没,结果果然就是如此了。这个就是《左传》上面著名的那一篇文章《蹇叔哭秦师》。

  战争失败以后,秦穆公就总结教训,就写了《秦誓》。《秦誓》就是总结了他的用人观:就是为国家选人才,如果能够选到德才兼备的那当然是最好了;如果万一找不到,也要找那些道德高尚的人。他自己没有什么才能,但是对有才能的人,他会支持、他不会嫉妒障碍,对于那些道德低下的小人要远离。这个是讲《秦誓》。

  【前一大臣,由能格物致知,所以纯是无人无我之心。后一奸臣,由其不能格物致知,所以只有分人分我之心。】

  这是从心地上说了,前面那个有道德的大臣,是因为他达到了无我无人的,这样的一种心,后面这个是因为他分别执著太强了,他不能格物致知。

  【唯仁人放流之,迸诸四夷,不与同中国。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,能恶人。】

  【见贤而不能举,举而不能先,命也。见不善而不能退,退而不能远,过也。】

  【好人之所恶,恶人之所好,是谓拂人之性,菑必逮夫身。】

  这个三段是曾子的评论,可以分为两个要点。

  第一个要点:就是曾子对于《秦誓》秦穆公的用人观,最后对于小人,曾子做了些评论。说只有拥有仁德之心的君主,才能够以公正之心对待善恶,把嫉贤妒能的那些小人,流放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。

  “不与同中国。”不让他们与贤人同住在一个国家。

  “此谓仁人,为能爱人,能恶人。”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公正之心褒扬他人的好品质,才有资格批评那些卑劣的行为。如果君主发现了贤德的人才,不能举荐选拔,举荐了不能优先重用,这个是君主胸怀和识人的局限,是命也。这个君主还是有障碍,他福报不够,有好人才他都用不上,他看见了也用不着,命也。

  出现了奸佞邪恶之人,而不能罢免他,罢免了他而不能远离他,这个是君主的过错。如果君主喜欢众人厌恶的人,厌恶众人喜欢的人,那么这个就违背了人的本性和道义,灾难一定会落在这个君主的身上。

  这个是第一个要点。

  第二个要点,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说:

  【唯仁人,无爱无恶,亦唯仁人,能爱能恶。仁,是性体,无爱无恶,是性量。能爱能恶,是性具。】

  “仁”就是心性的本体,是明德。

  “无爱无恶”是心性的体相,是明德的相。

  “能爱能恶”是心性的妙用,是明德的妙用。

  【由其不能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以自谦,故不能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。】

  “好人之所恶,恶人之所好,是谓拂人之性,菑必逮夫身。”蕅益大师是这么解说的:

  【不过有所好乐,有所忿懥,则不得其正。遂至亲爱而辟,贱恶而辟耳。可不格物致知,以慎其独哉!】

  这个就是跟前面的联系起来了,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,就是你的心里面有五种不好的心理状况,那么你就不能够公正客观地看人、看事物,那么你的判断就会出偏差,你的处理方法就会出问题。所以还是要归到格物致知、慎独这个本体上来,这个内在的修行功夫上来。

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,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,你将获得[1贡献] 的奖励,一个IP计算一次.

打开手机扫描阅读

收藏 书评 打赏

上一章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