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-AA+ 书签 朗读

             

②修身齐家

《大学直指学记》 by 大愿法师

2016-7-3 21:05

  接下来就是讲修身齐家合释。

  【所谓齐其家,在修其身者。人之其所亲爱,而辟焉。之其所贱恶,而辟焉。之其所畏敬,而辟焉。之其所哀矜,而辟焉。之其所敖惰,而辟焉。故好而知其恶,恶而知其美者,天下鲜矣。故谚有之曰:人莫知其子之恶,莫知其苗之硕,此谓身不修,不可以齐其家。】

  这一段就讲不修身不能齐家。前面讲了要修身,要正其心,这里面就继续往后就讲,要齐家就要修其身。那么不修身不能齐家,可以分为三个要点。

  第一个要点就是曾子说:要管理好家庭和家族,首先要修身。

  这个上古时候的这个“齐家”,跟我们现在领悟的不同。因为上古要说“家”就是很大一个家族,动不动就几百人。我们现在要说“家”,可能就是父母加上一个小孩子,三口之家。你看三口之家都不得安宁,很多都是吵吵闹闹的;人家几百人住在一起,都是安安静静的,从来几十年都没有吵一句话,都没有拌一句嘴的,那么可见这个教化的力量很重要。我们失去了这个《大学》等等这个文化的根,所以就难以“齐其家”。

  那个宋朝,宋真宗那个时候,湖南醴陵有一户姓丁的人家五代同堂。整个家300多人全部住在一起,而且一起吃饭,如果这个300多人有一个不到齐,大家都不动筷子。据说后面就产生了什么情况呢?他们家的那些狗看到这个家族是这样的,它们也学会了。狗食摆在那里,家里面养的几十条狗,有一条不到齐,所有的狗也不吃,是不是很奇怪。那个宋真宗还专门赐了一块牌匾给这个家族,赞叹他们、赞扬他们。那我们比起来这个就很惭愧了,一家三口、一家几口都不得安宁,那么这个齐家的功夫就做得很差了。

  所以齐家要修身,自己的身要修好,才能够管理好家庭和家族。首先要修身,为什么呢?因为人是容易受自己的好恶所左右的。好恶就会让他产生偏见,产生偏见他还察觉不到自己有偏见。因为人们对自己所亲近、所喜爱的人往往就会产生偏爱,对于自己所鄙视、所厌恶的人往往就会产生偏见和排斥,对于自己所怜悯、所同情的人往往就会产生偏心,对于自己所傲慢,所傲视、所怠慢的人往往就会产生偏意。

  因此能够真正做到喜欢一个人,同时又能够清楚地知道他的缺点。“故好而知其恶。”喜好他但是又同时能够知道他的这个缺点;“恶而能知其美者。”心里面有一点不喜欢他、厌恶他,但是同时很客观地能够知道他的优点。“这个天下鲜矣。”天下都很少有这样子的真正能够很清醒的人,能够明明德的人。

  所以曾子就引用了一句当时的民俗谚语说:人都不愿意看到自己孩子的缺点。其实也就是说都看不到,视而不见自己孩子的缺点,因为很宠爱自己的孩子。都不满足自己的庄稼长得好,总是认为旁边人家那个庄稼长得更好。有些凡夫心,这个世俗话就说:孩子是自己的好,老婆是别人的好。这个跟上古2600年以前这个民谚差不多就是接近的意思,这个人他的心如果不能明德的话,什么时候都是这样的。

  因此说,不修养好自身就不能够管理好家庭和家族。所以你看这五个“辟”字,五个辟字就是五种心理问题,五种心理障碍。这个五种心理障碍很多人有,但是他未必察觉到,都是由于不能格物、不能致知。

  格物要以修身为本。所以我们蕅益智旭大师就说:

  【五个辟字,皆是不能格物,故不能致知耳。便是不能齐家之处,何止为身不修耶?莫知子恶,莫知苗硕,亦是为物所蔽,故不能致其知也。后一反结,最为有力,正显修身为本。】

  后一反结,就是此谓身不修,不可以齐其家,就是反过来作结论。

  那么要先修身,客观公正没有那些五种心理障碍、心理问题,才能够真正管理好家庭和家族,那么这个是第一个要点。

  第二个要点:南怀瑾先生在他的《原本大学微言》里面,引用了很多的历史故事来说明。由于这个五种心理问题,就导致到不能齐家、不能治国。当然我们主要是从修心这个角度来讲,所以那些故事,就不引用那么多了,只是略微提一提。有兴趣的人,可以去找南先生那个本子来看。讲得很细致、很厚,全部是讲历史故事,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。但是很多人就看故事去了,没有看到这个里面的对于修心的教导。

  第一种是由于溺爱自己的小孩子,所以不能齐家。就列举了《战国策?触詟说赵太后》这篇文章里面的故事。是说赵孝成王刚刚即位,那么他年纪还很幼小,就由赵太后主持国政,那么寡妇幼儿,国家就显得很弱。那么秦国是虎狼之国,正是虎视眈眈,要找机会要吞并赵国,所以就趁机派兵来攻打赵国,形势很危急。赵国就向东方的齐国求援,请求齐国出兵来帮助。

  齐国就说了,必须要让赵太后最小的儿子,也就是她最疼爱的长安君,到我们齐国来做人质,我们才会派兵来救援。这个赵太后一听,她就不乐意,她就不肯。为什么?因为她偏爱、她溺爱自己最小这个儿子,所以不舍得。她明明知道国家很危险,她都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,她不舍得让长安君去做人质。

  很多大臣都去劝谏她,赵太后都不接受,到后面她就生气了,她说:以后谁来劝说我让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的话,那么老妇人我,就把口水吐在他脸上。这样说了以后,当然很多大臣都不敢说话了。

  那么有一位左师,触詟,年纪也很大了,他就很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。他先是以自己的幼子作为一个契入的话题,说他有一个幼子,自己年纪大了,这个幼子还不成器,希望作为国家的卫队,作为国君的卫队。这个赵太后一听,找到知音了——原来不单单是女人最溺爱自己的幼子,原来男人也会这样——就很信任他,渐渐地触詟就巧妙地说服赵太后了。这种就说明,人如果有偏爱的心就不能齐家、不能治国。

  第二种也是引用了一个故事。由于厌恶而产生的心理偏差,就不能齐家,不能使家族和睦。就引用了《左传》里面的一个故事,“郑伯克段于鄢”这个故事。郑庄公他是长子,但是因为他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,所以让母亲受了很大痛苦。这母亲就不喜欢这个大儿子,就很喜欢那个小儿子共叔。也因此她因为厌恶这个大儿子,也引起家庭不合。那个故事很多人应该也都学过古文也知道,我们也不展开说了。

  正如欧阳修所说的:祸患常积于忽微,智勇常困于所溺。就是问题、祸患、灾祸往往不是出在那些你有防备、你有准备的那些大地方,而是出在那些细节,出在那些细微,你根本上没有意识到的地方,往往就出灾祸了。

  而有智慧的人、很勇敢的人,常常是被自己的偏爱的感情所蒙蔽了,因为自己有偏见,被某一些这种偏爱、厌恶,这样的一些情感所蒙蔽了,所以智慧和勇敢就发不出来了。

  第三个要点就是我们从正面来说一下,怎么样才能够通过修身而齐家。

  有一个例子应该大家都熟悉了,就《三字经》上所说的,“窦燕山,有义方,教五子,名俱扬。”这一段其实就是我们的成语“五子登科”的来源。

  是说五代时候有一个叫窦燕山的人,出身于豪贵之门。所以他玩物丧志,是个纨绔子弟。因此他年过三十了,虽然妻妾成群,但是仍然膝下无子,一个儿子都没有。有一天晚上他就梦到早已过世的父亲,在梦中就呵斥他、教训他,说你如果还这样下去,这个家族就被你毁了,你一定要改过迁善,要修身。

  梦醒来以后,他就痛哭流涕,痛改前非,就从此以后完全换了一个人,成为一个大善人了。果然后续他就连续几年都生了儿子,就在中年连得五个儿子,培养出了三个进士、两个举人,这样就是“五子登科”这个成语的来历。所以这是修身然后能够齐家、能够使家族兴旺这样的典故。

  还有我们都很熟悉的,也选入到中学课本的,你看关于慈父的形象,朱自清那篇散文《背影》。《背影》是写得感人至深的。

  每个人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兴旺,能够代代都人才辈出。但是中国也有一句俗话,富不过三代。很多人就想,这个有什么办法能够跳出这个富不过三代的诅咒吗?当然有了。其实很多人都只是人云亦云,他不知道这句话的完整版。这句话完整应该是这样说的“道德传家,十代以上,耕读传家次之,诗书传家又次之,富贵传家,不过三代。”

  所以如果只是传财富,把家产传下去的话,不会超过三代,“富贵传家,不过三代。”家庭要兴旺,家族要兴旺的话,关键是要能够代代出人才,才能够长盛不衰。那要出人才怎么办呢?是不是你能够逼得出来呢?那不是。要出人才是离不开良好的家风传承。

  我们讲个例子好了。孔子家族不用讲了,现在你看从孔子开始2600多年,这个一直代代都出人才,这个当然是圣人家族了。

  我们还举个例子就是钱氏家族。五代的时候出了一个吴越国王钱镠,钱镠在唐朝末年的时候平定战乱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后面天下大乱,他就把他管理的那一块,即江苏、浙江那一块就建立一个国家就是吴越国。他精心治理,使江南,苏州、杭州成为富甲天下的富庶地方。他很善于治理国家,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一部《钱氏家训》。

  这个《钱氏家训》就使得钱氏家族代代人才辈出。特别是近现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个人才井喷现象,就像这个泉水从井里面喷出来一样,这样的非常多人才,出现了人才井喷现象。这个钱氏家族出人才,甚至于有人把它编成了成一句顺口溜:“一诺奖、二外交家、三科学家、四国学大师、五全国政协副主席、十八两院院士。”也就是说什么呢?

  你看近现代以来,这个100年之内,这个才几十年,你看钱氏家族,一个家族出了多少人才?很显著的是其中有一个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,美籍华人钱永健。钱永健2008年10月8号是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的,这是一诺奖。

  出了两名外交家,你看钱其琛等等,这个是两名外交家。

  出了三名科学家,这个我们都很熟了: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之父、中国导弹之父,钱三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,钱伟长也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、教育家。

  出了四位国学大师。跑到台湾去的钱穆,钱穆是划时代的国学大师。还有在大陆这边的钱钟书,钱钟书的《管锥篇》、《谈艺录》,那几本书就起码包含了几千本书的内容在里面。并且研究钱钟书他的学问,现在还形成了一门显学。就像“红学”,专门研究《红楼梦》的“红学”那样著名的一门学问,就是“钱学”,专门研究钱钟书他的学术体系和他的学问的。

  这个钱氏家族出了五位全国政协副主席,就这么几十年之内,钱学森、钱伟长等等。

  两院院士这个就更多了,科学院、工程院院士,出了18位院士。

  那么我们一定就会很羡慕,觉得这个钱氏家族他有什么秘方?有没有什么独门的秘方,能够使他们能够延续一千多年长盛不衰,仅次于孔子家族呢?当然有了,肯定有秘方,没有秘方这个家族1000多年不断出人才,而且这个几十年出了这么多高端人才?你看全国政协副主席都出了五个,才这么几十年。

  那么秘方是什么?当然就是钱镠的《钱氏家训》了。有吗,你们有吗?谁有?都没有,不会吧。这个应该可以买得到的书,我其实认为应该像《格言联璧》、《钱氏家训》,家里面有小孩子都应该要有。甚至于说我们自己也要学一学补补课,很实用,看起来就很浅。正如王阳明所说的,我们那个《大学》也是如此,它是什么呢?读的时候,刚开始读觉得很浅,但是你要真正去做,你就知道它越来越深。你看像《钱氏家训》这些,应该要中国每一个家庭都有一册才对。那个钱镠这个《钱氏家训》是他们家族长盛不衰的独门武器,分为个人篇、家庭篇、社会篇、国家篇。

  个人篇一开篇就说:“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,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。”一开始就是说圣贤之道,就是说明明德之道。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,三省,时时刻刻都不要忘记。

  家族篇一开篇就说:“内外六闾整洁,尊卑次序谨严。”这个家族内部怎么管理,有很严格的、很严谨的规范。

  社会篇开篇就说:“信交朋友,惠普乡邻,恤寡矜孤,敬老怀幼。”

  国家篇一开篇就说:“执法如山,守身如玉,爱民如子,去蠹如仇。”去掉那些害虫,那些危害国家的那些贪官要像去掉仇人一样。在这个国家篇的后面,他又引用了孔子的四句话。孔子曾经有学生向他请教,说怎么样才能够做到长盛不衰呢?孔子就说了四条:“聪明睿智,守之以愚。勇力振世,守之以怯。功被天下,守之以让。富有四海,守之以谦。”

  聪明睿智,守之以愚。大智若愚。

  功被天下,守之以让。这个是大有若无。

  勇力振世,守之以怯。是大勇若怯。

  富有四海,守之以谦。这个就是说富有天下,富而好礼。

  所以其实这个《钱氏家训》不单单是钱氏家族能够长盛不衰的秘籍,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家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。每个家族都不断地涌现人才,当然这个国家就兴旺,当然有更多的人能够明明德,当然整个人类都能够迎来灵性世纪,生命集体觉醒。

  《格言联璧》一开篇也说,“古今来许多世家,无非积德。天地间第一人品,还是读书。”但是要注意这个“读书”,不是去读文字,而是要用你的生命去体验它,这个才是古人所说的读书。

  很多词如果你不把它的原义搞清楚,你可能读了一辈子你还不了解到底在说什么,因此你就不能得受用,因为这个词的意思它会变迁的。

  ③齐家治国

  接下来是讲齐家治国。【三家国合释。】

  【所谓治国,必先齐其家者,其家不可教,而能教人者,无之。故君子不出家,而成教于国。孝者,所以事君也。弟者,所以事长也。慈者,所以使众也。】

  蕅益大师的解释是:

  【一一都从修身上说来,玩三个所以字,绝不费力。】

  意思就是说,如果你能够齐家了,你要治好国家是很轻易的。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,治理一个大国家就像煎一条小鱼那么轻松、很轻易。因为你前面的基础好了,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你都做好了,治理国家当然就非常容易了。

  这一段是讲,要能够治理好国,先要能够齐家。有两个要点。

  第一个要点:就是曾子说:要治理好国家,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。

  如果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,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人,而能够管理好别人,那个是没有的事。所以能够明明德的君子,不必走出家门,就能够达到教育国人的效果。以他良好的德行,影响社会风气。他在齐家中的言行,扩大开来就可以用于治理国家。对父母的孝顺,可以用于侍奉君主。对兄长的恭敬,可以奉事上级。对子女的慈爱,可以用来管理民众。这个是第一个要点。

  第二个要点:其实治国容易,齐家更难。

  你看好多帝王,他雄才大略,他能够把国家管理得很好,但是他的家他就管不好。是吧,为什么?你看好多帝王之家都是这样的。

  那个李世民,你看他治理国家当然非常雄才大略了,但是他的家管理好了吗?他的儿子都教好了吗?没有。那么出现了很多的状况,很多帝王都是这样的。那么可见其实齐家更难,治国容易。

  清朝的一位学者孙奇逢,他就认识到了这一点,他设了一个问答,问:“齐家之难,难于治国平天下,家迩天下远,家亲天下疏,何以难?”就是有人问,他设了一个问题,就齐家比治国更难,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?家人跟我都很近,而天下这么大,为什么齐家还更难呢?家里的人跟我都是至亲,血肉之亲,应该好管理,天下的人都比较疏远,为什么天下还好治,家人更难管呢?为什么会这样子呢?

  孙奇逢就自己回答说:“正惟迩则情易辟,正惟亲则法难用。”正是因为很近,受亲情的支配,受感情的影响,于心不忍,所以齐家就更难。因为他受很多情绪的影响,因为在一起很近,所以这种感情会让你产生一个判断的偏差,要做到真正的公平无私就很难。

  那么正因为亲,所以受到亲情的约束,法律难以施行,所以哪怕是那些能够平定天下的人,也往往在家庭之中遇到种种的事情心绪难平。

  南宋的学者倪思,就说了一段君子为儿孙计的八种方法。第一种就是种德,也就是积阴德。第二种就是家传清白,教训儿孙要清清白白做人。第三种就是从学知义,就是要读书、要致良知、要懂道义。第四种就是受以资身之术,如才高者,命之习举业,取科第,才卑者,命之以经营生理。第五种就是家法整齐,上下和睦。第六种就是为择良师友。第七种就是为娶淑妇。第八种就是常存俭风。

  那么再看底下。

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,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,你将获得[1贡献] 的奖励,一个IP计算一次.

打开手机扫描阅读

收藏 书评 打赏

上一章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