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-AA+ 书签 朗读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二个要点:就是《康诰》曰:作新民。

《大学直指学记》 by 大愿法师

2016-7-3 21:05

  【不是我去作他。只因自能日新。彼便兴起。故孟子曰:待文王而后兴,兴即作也。】

  那么,就是说不是靠外在的约束,而是内心觉醒以后,自然身心气质都变化了,重新做人做事,绝不像过去一样。做人来说,能够天天自我反省,无欲无私,是内修日新;做事来说,是能够施行德政,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,能够胜过前代,能够一天比一天生活更好,这个是外用日新。因此说作新民。

  第三个要点:就引用《诗经?大雅》这一篇中周人赞叹周文王功德的诗歌: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。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。”

  “周”原来是商朝附属的一个诸侯小国,但是因为商纣王太残暴了,周武王不得不起来率领诸侯革命,推翻了商纣王,建立了周朝。可见天命是生生不已的、是维新的,当商纣王私欲膨胀,残暴虐民,倒行逆施的时候,就会有周文王、周武王出来进德修善。

  “其命维新”就是指生生不已,如果像商纣王倒行逆施的时候,就会有圣贤出;像我们现在能够坚持改革开放,也就是其命维新。

  第四个要点:就是曾子在引用了《汤铭》、《康诰》和《诗经》以后,总结说“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”。

  这句话有两重意思。从现象界来说是讲君子做“诚意”的功夫,不断自净其意。“极”就是尽心竭力做到极致,做自净其意的功夫,做到极处。君子极力随时反省改过自新,日新、又新,这样是“无所不用其极”。

  从本体界来说,“极”就是明德,就是天性。所以君子无论是内修做人还是外用做事,都能够回光返照,能够与明德相应。

  “无所不用其极”这个“极”就是明德,能够与明德相应,这个就是回到生命的源头,也就是唤醒生命,达到止于至善的极致。

  这个语境已经变掉了,我们现在说无所不用其极,就是这个人很偏激,什么事情、什么手段都用尽了,“无所不用其极”。这个就变成一个贬义词了,其实本来它是一个褒义词。一个从现象界来说,是一直去自净其意、做到最圆满,是无所不用其极。另一个从本体界来说,这个极就是明德,做任何事情都会归到跟它的本体明德相应,这个是无所不用其极,也就是从真如自性起念,念念还归真如自性,明德起念,念念归于明德,这个是无所不用其极。但是流传了2600多年,这个词的性质、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掉很多了。

  【只一日新又新。便使民亦自作,命亦维新。可见心外无民。心外无命。】这个是蕅益大师把它归到心性上来。

  【《诗》云:邦畿千里。惟民所止。《诗》云:缗蛮黄鸟。止于丘隅。子曰:于止。知其所止。可以人而不如鸟乎。《诗》云:穆穆文王。于缉熙敬止为人君。止于仁。为人臣。止于敬。为人子。止于孝。为人父。止于慈。与国人交。止于信。】

  那么前面三段是从内圣这个角度,来说明怎么样做到诚意,就是要日新、又新。这一段就从外王来说明诚意,就是你内在修养到了,但是如果你外在事功不能建立,那说明你的修养还并不圆满。所以接下来,又从外王这个层面来说明怎么样做到诚意。可以分为四个要点。

  第一个要点:就是《诗》云:“邦畿千里。惟民所止。”

  这句诗歌出自于《诗经?商颂?玄鸟》这一篇。《商颂》就是对于商朝的赞颂,《商颂?玄鸟》是颂扬商代的祖先以及高宗武丁中兴的故事。

  “邦畿千里”,“邦”就是古代诸侯分封的国家,“畿”就是国都周围的地方,我们说京畿就是首都的周围。商朝的首都朝歌在现在的河南安阳市附近。

  诗歌的意思是说:天子的都城广阔方圆千里,是人民安居乐业最好的地方,“邦畿千里,惟民所止。”那么可见,明明德的君子,内圣外王就能影响时代,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,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,丰衣足食,能够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真正的诚意,也就是体用一源——能够明明德这个本体,一定就会有使民众能够安居乐业的外用,外在的事业。

  《格言联璧》上面说:经济出自学问,经济方有本源。心性见之事功,心性方为圆满。舍事功更无学问,求性道不外文章。

  也就是经世济民之道,出自于明明德的生命学问。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“经济”这个词,经济学、要搞好国民经济,这个词其实是从哪里来呢?“经济”这个词其实是中国古时候,就是指经世济民之道。

  那么近现代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时候,它就向西方学习,那么就创造了一个词,就直接称之为“经济”。其实这个词汇的渊源就是中国的经世济民之道,是出自于明明德的。如果能够是出自于明明德的生命学问的话,那么经世济民才有本源。

  诚意正心的心性之学要体现在外在的事业功勋上,那么他内在所修的“诚意正心”才算圆满,所以说“心性见之事功,心性方为圆满”。离开利益众生的事功之外,更无学问,求生命觉醒的心性之道不外乎文章。

  我们现在理解文章就是一篇作文,但是其实文章这个词,它的原意是分开来说的——没有鄙陋的习气是文,外在行为光明磊落没有暧昧这个是章,这个是大文章。所以说无为是道,无欲是德,没有鄙陋的习气就是文,外在行为光明磊落就是章,这个是大文章。

  那么这个《格言联璧》应该有一部分大家应该也读过了。《格言联璧》是清朝金缨所汇编的,按照《大学》八目: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再加上一个惠言类,总共分为九篇。民国时候的印光大师、弘一法师都特别推崇《格言联璧》。弘一法师就说他很小的时候,他就规定自己每一天要背几条这个《格言联璧》,对他这一辈子修行都很有帮助。所以我也建议我们这个相关的微信平台,有好几个微信平台了,像我们禅文化也有一个读者联谊会这么一个微信平台,能够每一天选一条发给大家,那么一定会能够很好地提醒我们。

  第二个要点:前面我们从正面讲了,怎么样来修诚意,诚意修到圆满是外在的事功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、很欢喜,接下来就从反面来讲。读书一定要看到书背后的脉络和文章的架构、格局,其实这篇《大学》它层层递进,这个架构是非常严谨的,有些时候是先讲正面,再讲反面。

  这里面接下来就是讲反面,《诗》云:“缗蛮黄鸟,止于丘隅。”子曰:“於止,知其所止,可以人而不如鸟乎?

  缗蛮黄鸟,止于丘隅。是出自于《诗经?小雅?缗蛮》篇,这首诗是描述周幽王时代“幽王无德,政治无道。礼废恩薄,大不念小,尊不恤贱”。就是在上位的人他不知道体恤底下的人,那么一味地去诈取名利,所以老百姓就作了一首诗歌来讽刺,讽刺说你看那小小的黄鹂鸟,它们还可以自由自在地飞到小山丘上去休息、去唱歌,而活在乱世中的人,还不如小鸟自由自在。周幽王滥用民力,使我们长期辛劳,生活无着,衣食无靠。这是一篇讽刺的诗篇。

  那么接着曾子就引用了他的老师孔子的话说,为政要“知其所止”,就是要能够使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,不能够使人感觉到人的生命还不如小鸟有自由,连黄鹂鸟都懂得选择适合它的美好的、理想的地方,难道人类还不如小鸟吗?

  所以孔子的意思就是说,要能够建立一个公平、正义、自由、舒畅的社会环境。这个是从反面来说,如果不能修诚意的话,就会很残暴,就会施行暴政。

  第三个要点:就是曾子以周文王为榜样,提出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五字真言:“仁、敬、孝、慈、信”。

  曾子先引用了《诗经?大雅?文王》这一篇:“穆穆文王,于缉熙敬止”。这首诗歌是赞叹周文王的伟大的道德,道德很高尚,那么明明德修到了很高的境界。“穆穆文王”就是威仪肃穆端严的周文王。于缉熙敬止。这个中国古人是惜字如金的,就像广东话所说的“牙齿当金使”,那个不会随便乱说一个字。

  “于缉熙敬止”,那么每一个字都是有很丰富的意思的。这个缉,我们知道就现在“通缉犯”的这个“缉”,这个缉字是表示周文王无怨无悔,忍受商纣王的无道加害,就是缉。

  “熙”就是指周文王他自己,忍受了来自于商纣王的很巨大的压力,但是他道德很高尚,他自己忍辱求全,他当时是个诸侯小国,使他治下的老百姓,照样能够过着熙熙攘攘的安乐生活、安居乐业的生活,在他所治的那一小块区域让老百姓能够很安乐,这是熙。

  “敬”就是为人臣,止于敬。周文王作为商纣王的臣子,努力去做到对君主的恭敬,达到对天命的敬畏,这个是敬。

  “止”就是止于至善,就是形容周文王没有一件事情不做到至善的境界,所以说“于缉熙敬止”。之后,自然就天命所归,民心所向,他的儿子周武王就制止了商纣王的暴行,建立了周朝。

  接下来曾子就说:

  “为人君,止于仁。”修身就要像周文王一样,作为君主要努力做到对人民仁爱。止就是达到的意思,止于仁。

  “为人臣,止于敬。”作为臣子,要努力做到对君主的忠和敬。

  “为人子,止于孝。”作为儿子要努力做到孝顺父母。

  “为人父,止于慈。”作为父亲要努力做到对子女慈爱。

  “与国人交,止于信。”和国人交往要努力做到诚信,然而对这个社会来说,诚信是非常重要的。但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诚信是极度缺失的,人与人之间互相防范、互相欺骗,所以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国人交,止于防范、止于欺骗。

  举一个例子好了,去年有一个新闻,是说有一个人他看到老人跌倒了,受伤了,他就很好心,然后去把这个老人扶起来,然后看她受伤了就把他送到医院。而且还替这个老人交了200块的住院费。

  哪里知道很糟糕,这个老人和她的儿女,竟然就昧着良心就向法院起诉他,诬陷他撞倒了老人,要求赔偿。然后向法院起诉他,而法院很莫名其妙也判他败诉,要他赔钱。好像赔了几千块吧?那法院对他作有罪推定的理由是:既然不是你撞倒的,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帮那个老人去交200块的住院费呢?那么是这样子去给他作一个有罪推定的。

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在另外一个国家。在有一天深夜里面,有一位女士不小心从高楼上、从自己家的阳台上摔下来了,身受重伤,奄奄一息。因为是深夜,所以周围也寂无一人,没有一个人知道,而这个人她受重伤,所以也无法去呼救。就有一个人经过,是个男子,他就见财起意,看到这个女士身上的名贵首饰,就洗劫了这位受重伤的女士,把她身上的名贵首饰、钱包都洗劫一空。但是同时又良心发现,看到这个女士奄奄一息了,马上就打电话叫来了救护车,挽救了这位女士的性命、生命。

  后来警方就从路边的监控的摄像头里面把资料调出来,就发现了这一切的经过,所以马上警方就向法院起诉这名抢劫犯。最终法院判定他无罪,判词的大意是这样说的:生命是最珍贵的,跟生命比起来钱财是微不足道的。如果是一个不会见财起意但是漠视他人生命的人经过,那么这位女士就一定是死去了。那我们的判案不会使社会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漠不关心的风气,判案不能够单纯地以金钱为标准,要以更高的生命价值为标准,因此就判定他无罪。其实就是倡导一种风气是什么?就是虽然他有过失,但是从更高的生命价值,生命最可珍贵这个角度来说,要鼓励一种关心他人生命的这样一种风气,所以就他作了一个无罪的判定。跟我们某些糊涂的法官就刚好相反,虽然只是判了那个好心帮人的那个人赔了几千块钱,去出了几千块钱,但是其实更大的伤害是让整个社会越来越互相不信任,越来越冷漠。

  所以非常重要的是“与国人交,止于信。”“止于信”互相地有信用,更重要的是互相地尊重彼此的生命。

  有一匹狼出来觅食,在一个山区,周围都是很多森林的一个村庄里面。刚好就听到一户人家,有个妇女在教训她的小孩子:“你不听话,就把你扔出去喂狼”。这匹狼就苦苦地等了一个晚上。

  将要天亮的时候,这个狼就骂开了:“他妈的,这个老娘们说话不算数。”

  不要把别人都当做是虎狼去防范,要能够为这个冷漠疏离的社会注入慈悲的温暖,要能够为这个迷心逐物的喧嚣尘世注入智慧的清凉。所以我们其实学习《大学》,关键还是要能够从明明德这个根本点上来着眼。其实无论是仁也好,敬也好,孝、慈、信也好,其实它的根源都来自于明德。

  第四个要点:就是蕅益智旭大师把仁、敬、孝、慈、信都归纳到修身为本,都归结到明德。内在能够明明德,那么流露出来处理外在的种种人际关系上,就能做到仁、敬、孝、慈、信。

  那么我们看看蕅益大师的这个教诲:

  【文王,一人耳。对臣下,则名为君。对商纣,则名为臣。对王季,则名为子。对武周,则名为父。可见身是本,而所对皆末也。明德一理耳,对臣下,则名为仁。对君上,则名为敬。对父母,则名为孝。对子孙,则名为慈。对国人,则名为信。可见无所不用其极,无二极也。极,即至善。至善,即明德本体。此文王自谦处,诚中形外处,皆由格物致知,以诚其意,故能如此。】

  这个就是归到修身上来,归到明德这个本体上来,那么要做到诚意,先要处理好人与自心的关系,也就是照亮自心、明明德。流露到外在就能处理好人与人的各种关系,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五种关系了。就能够做到:仁、敬、孝、慈、信。并且仁做到极处,就能显露出明德这个本体,这个时候就是圣贤。同样的,敬、孝、慈、信,做到极处,也都能够显露出明德这个本体,也都能够成为圣贤。可见,真正的仁、敬、孝、慈、信都是由内而外的。

  “敬”我们说敬,就是臣对君要敬要忠。这个”敬”在现在的、我们当下的这个语境下,就是敬业精神,就是忠于职守了。就像我们昨天所说的那个最美司机吴斌,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还保护好乘客的生命,这个就是敬业精神。

  忠和信既不是一种外在强加的道德规范,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的约束,也不是一种基于尊卑等级秩序的无条件服从,而是由内向外发出来的,而是对心中道德法则的敬畏和坚守。这个是人自己心中对自己立法,然后自己遵守。所以这个很重要,自己能够有这种自觉,自己内在有心中的道德法则,并且能够自觉去遵守,正是在这里面,人才体现出了他区别于动物的高贵和尊严。

  王阳明说:“以此纯乎天理之心,发之事父便是孝,发之事君便是忠,发之交友、治民便是信与仁。”心中道德法则就是天理之心,就是顺天理,像王阳明的学说就是强调心即理,心即天理。

  【子曰:听讼,吾犹人也。必也使无讼乎?无情者,不得尽其辞,大畏民志,此谓知本。】

  这一段是曾子围绕诚意这个主题最后答疑,可以分为三个要点。

  第一个要点:就是答疑有些人他不懂得心外无物,他不懂得一切都是从明德这个本体流露出去的,所以他就会有一个疑问说:如果我们用诚意对人,国君对人民用仁,臣子对于君主用忠、敬,儿女对父母用孝来处理好关系,父母对儿女用慈来处理关系。那么朋友之间、良民之间,交往用信,有信用,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,都能够做到真诚相待、做到诚意。但是对那些不顾礼仪、没有良心,为了争夺利益不惜打官司的人,跟他去讲诚信,有用吗?

  可能有些人会有这个疑问,所以曾子就引用他的老师孔子的话来回答:“听讼,吾犹人也。必也使无讼乎?”孔子说:我听到别人打官司,每个人都各有各的理由。那么我要使自己保持客观冷静,使得大家平息纷争,能够心平气和,能够合情、合理、合法地解决问题。

 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,很多人都可能会遇到。如果我们被别人骗走了很多财产,要不要打官司啊?如果你很简单地武断地说,不要打官司,你既然学佛了,你就作还债想;但是你心里面还是愤愤不平,这个是不对的,这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迂腐、乡愿。孔子骂这种人就是“乡原”。佛弟子当然也要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合法权益。但是更重要的是怎样才能够做到“必也使无讼乎”,怎么样做到从源头上面,不要去跟人家起这个争斗、起这个诤讼呢?有三点建议:

  第一点就是保护你的钱财,更要保护你的心。如果你在去打官司的过程之中,去追回你的财产过程之中,你的内心之中充满了愤怒、充满了悔恨、充满了挣扎,那么你的财产到底能不能追回来还不知道,但是你的心先就失去了快乐、失去了平静、失去了欢喜,那么甚至于失去了理智,那你的损失更惨重。

  前几天那个网络上面(现在好,有什么马上就知道了),湖南郴州临武县有一个卖西瓜的农民,跑到县城去卖西瓜,给那个城管给秤砣砸死掉了。然后村子的人都跑过来,就闹成一个群体性事件。临武县政府就马上调动特警把那个尸体抢出来,然后拉到乡下去安葬。然后单单那个瓜农就获赔偿78万多,还有在抢尸体的时候,很多村民都受了伤,也很多人都获得赔偿。这个就很糟糕了,你看都是很小的一点事情,但是最后弄得大家都失去理智了。无论是瓜农还是那个城管队长,其实都是很可悲的那种境遇了。所以第一个是保护你的钱财,更要保护你的心。

  第二点就是远离小人。如果不远离小人,不远离那些见利忘义的小人,你就可能变成小人。

  《佛子行三十七颂》上说:“交往恶人增三毒,减损闻思修事业,令成无有慈悲者,远离恶友佛子行。”

  你口里说你在学佛,但是你天天交往的还是那些迷心逐物、见利忘义的人,那么久了你自己也会变成小人的。要从源头上“必也使无讼乎”,就是要远离小人。

  第三点就是提升自己,提升自己生命的境界。正如《大学》后面的篇章所说的,曾子就引用《楚书》,《楚书》上面说:“楚国无以为宝,惟善以为宝”。我们不以这些黄金珠宝为宝贝,什么是宝贝?善才是宝贝。我们生命本具的明德是最珍贵的,是源源不断的、无穷无尽的宝贝、财富宝藏。

  要明明德开发七圣财,“信戒施闻有惭愧,智慧财为七圣财。”那么使我们时时处处都能够与智慧同在、与慈悲同在、与欢喜快乐和幸福同在。这样都是因为你开发了那个最珍贵的宝藏,就是明明德。你开发了你的明德这个缘故,你时时处处都能够与智慧、慈悲、幸福同在。能够做到这个三点,我们基本上就可以达到“必也使无讼乎”。

  那么第二个要点:就是曾子总结说:“无情者,不得尽其辞,大畏民志,此之谓知本”。

  我们先来看蕅益大师的这个开示、解说。

  【世人不知心外无物,妄谓仁敬孝慈信,可以对君臣父子良民,不可以化顽恶,殊不知只是物未格,知未致,意未诚耳。如文王之使虞芮息争,何必别商听讼之法。大凡不达人我一体,则有争有竞,便名之为无情,非必告谎状,而后为无情者也。今以本无人我之明德化之,故能大畏民志。夫畏民志,则非刑罚之威。大畏民志则使健讼者,亦化而为圣贤矣。】

  这个就说得非常透彻了,能够“大畏民志”就能够使那些迷心逐物的、喜欢打官司的人都转化过来了,都能够走向圣贤之道了。

  【非知身为物本,格物致知,以诚其意者,孰能若此也哉!二详示诚意,必先致知竟。】

  这一段是蕅益大师很透彻的开示,曾子这个总结,因为前面都是引用的一些古书上的话,最后他来作一个总结,就是无情者,不得尽其辞,大畏民志,此谓知本。

  那么这个总结很深,我们分开来说。先说无情者有两重意思。

  什么是无情?第一重意思就是指,当你的心被功利计算充满了、心被物化了,心就没有力量,这个时候就是无情者。

  有些人表面上活得很风光,表面上活得很强大,但是他内心很虚弱,他们似乎什么都不信,但是还是信钱;似乎什么都不拜,但是还是拜物。

  有很多人说我什么都不信,但是其实他信钱;他说他什么信仰都没有,但是他其实信仰一种宗教,什么教?拜物教——就天天去追逐这些财物;似乎什么都不敬畏,但是其实他还是敬畏权力。这种就是无情者,这种就是曾子所说的无情者。

  第二重意思是指不能够懂得大家都是生命能量的化现,大家都是明德的化现,大家的本体、生命的根源都是明德,因为不懂得这个,所以不知道我与一切众生,大家都是一个整体,整体组成整体,大家都是整体。因此他迷掉了,他就会执著小我、迷失真心。自己跟整体分离了,不离而离,明德不能彰显,就是无情。

  那么能够时时处处与明德整体不分离的人就是什么呢?就是无情的反面,就是觉有情,就是菩萨。所以这个是指无情者的两重意思。

  其次说“不得尽其辞”,不得尽其辞也有两重意思。

  第一重意思是:在诉讼之中,要阻止不合理的一边,再也不要胡搅蛮缠争辩下去了,这个是不得尽其辞。

  第二重意思是:是非以不辩为解脱,真正明明德的人他不会去跟人家争论。为什么?争论没有意义。就像有个禅宗的故事所说的,有一个老和尚带了三个徒弟,最小这个徒弟在身边侍奉他,另外两个徒弟在外面走廊上面一起学习经典,学习《金刚经》,讨论《金刚经》上的经文的意思,讨论得非常热烈,大家师兄弟都很开心。但是到后面两个人就争起来了,因为理解不同、领悟不同。所以大师兄就怒气冲冲跑来说:“师父呀,我刚刚跟师弟讨论这个《金刚经》,但是有一句话我是这么认为的,师弟说不对,那么请师父呢裁决到底谁对。”

  师父就说:“你对。”师兄当然很满意了,很开心,走了。

  那么这个第二个徒弟过了一阵也很生气,怒气冲冲又跑过来找师父了,说:“师父呀,刚才我跟大师兄一起讨论《金刚经》,但是有一个意思,我认为大师兄讲错了,他还不承认,我的理解是这样的,师父您看对吗?”

  师父说:“你对。”

  那最小这个徒弟在旁边都听到了,也都看到了,他就不乐意了。他说:“师父啊,你是不是老糊涂呀?如果是大师兄对,二师兄就错了;如果是二师兄对,大师兄就错了。”

  师父就回头看他一眼,微微笑一笑说:“你也对。”

  我们会觉得这个禅师怎么这样啊?其实是什么?其实是争论在很多时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,争来争去的人都是没有真正搞懂的。争论根本上就没有什么实义,在智者的眼中,就好像看小孩子抢玩具一样,只会去一笑置之,一笑了之。

  所以那个老子也说:智者不言,言者不智。

  但是后面也有一个人开他的玩笑:智者不言,言者不智,此语吾闻于老君。若言老君是智者,缘何自著五千言?这个就是开老子的玩笑了,说:你既然知道智者不言,你为什么自己还写五千字的《道德经》呢?当然这个是一个开玩笑的话了。

  这样我们是说第二重意思“不得尽其辞”。

  再来说大畏民志,可以从三种世间来领悟大畏民志的意思。

  在器世间层面,大畏民志是指要尊重社会舆论,这是大畏民志。要公平正义地裁决,使这个器世间能够天下太平,这个是国君治理国家能够真正做到尊重民意,大畏民志。

  在有情世间层面,是指要使人人都心兵不动,使每一个人内心世界都是太平盛世,这个是大畏民志。

  庄子说“心兵”,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经常都会有善和恶的念头在打仗,这个就是内心的诉讼。不是一定要去法院打官司才是诉讼,你的心里面一直在天人交战,天人跟阿修罗打仗;你的心里一直都是在善的念头和恶的念头在打仗,这个就是诉讼,这个就是心兵。所以要能够教化大众,使大家每个人都内心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,心兵不动,这个是在有情世间能够做到大畏民志。

  第三重意思就是在智正觉世间这个层面,要使人人都懂得明明德,使每个人的灵性世界都天下太平、妄念不起,能够与真如自性相应,与明德相应,这个是大畏民志。畏是什么?畏是敬畏,敬畏人人都本具的明德。所以要大畏民志,就是要引导大家都能够开启这个生命的根源、本源,开启明德。这个是大畏民志。

  这样我们到最后就可以看到“此谓知本”,这个时候能够妄念不起、自净其意,能够明明德以达到至善,这个是知本。

  第三个要点:就是我们总结诚意。

  诚意是儒家重要的心法,你看那个《中庸》上面一再地强调诚。儒家上古的这个圣人,你看他们这个祖孙三代都是强调一个字诚,从曾子到子思到孟子都强调诚,所以可见诚是儒家重要的心法。“圣贤之道、惟诚与明。”因此这样我们就会把它讲得比较细,到这里诚意就基本上算是讲圆满了。

  我们可以略微地回顾一下诚意这一段。

  曾子先告诫我们:“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”。

  首先你要做到,不要自己欺骗自己,要成为自己。因为什么?因为你内心的感受只有你自己知道,独知。独知就是诚的萌芽,这个是最基础的做诚的功夫。诚于中,形于外,要慎独。又引用了卫武公、周成王,他们年少时候都曾经有过过错,后面醒过来了改过迁善,这些故事来说明怎样做到诚意。

  引用了《尚书》中的三篇,来说明诚意就是明明德,明明德的功夫就是诚意的功夫。又引用了《汤铭》、《康诰》和《诗经?大雅》来说明诚意就是要做到日新又新。你看看,它是在一层一层深入,一层一层递进。从最初的、最浅的,不要自己欺骗自己,要独知、要慎独。一直说到要日新、又新,不断地开启鲜活智慧,不断地激发对众生的这种同体大悲心,这个是日新、又新。每一天都是新的,每一个刹那都是全新的,这样是真正做到诚意。

  当你每一个刹那都做到是全新的,没有思惟的路径依赖的时候;那么当你做到每一个念头,都是倾注整个法界之力,活在当下的时候;那当然你每一个刹那都是全息的,都是含载了你整个生命的能量。那当然你一定就是圣人了,起码你开始这一念,能够做到这一念就是圣贤了,久而久之必定是成贤成圣。所以这样来做到日新、又新。

  又进一步说到了,已经达到了日新、又新这么一个高度,每一个念头都是遍法界心,这个诚意做到这样的功夫,那么就已经是做到圆满了。圆满以后它必定由内向外,必然会流露出来,必然就会要有外在的事业、外在的功德、外在的事功,能够内圣外王,能够使老百姓都安居乐业,能够使民心归附。所以上古这些帝王他们都是领袖,现在这些总统都是领导,那领导和领袖有什么不同呢?领导是用一种控制力,有一种强制手段,用一种国家机器来控制这个社会,那领袖是用自己的修养和德行来影响。

  美国有一个心理学家,研究了几十年,研究什么呢?就是研究能量级,他就发现200这个能量级,如果低于200的话它就会损耗我们的能量,那么往上的话,就会让我们内心越来越有力量。如果你有负面情绪、悲伤、痛恨等等,这些都是很低的能量级。如果你达到修养很高,那么就是可以达到700这么个能量级。那么更进一步明心见性的圣人,他可以有1000这个能量级。而一个达到有700的能量级的人,他的力量、他内心的力量,就等于七万个能量级只有200的人的力量。

  从这么一个层面来看,领袖他一定是因为他的德行,使老百姓心悦诚服,他的这种影响力,所以这个是外王。进一步就来讲到外王,要有外在的事功的圆满,才是真正的诚意做到圆满了。又来引用周文王的例子,举周文王作为榜样来讲,前面讲内圣都是处理人与自心的关系,讲外王就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了,就讲到要处理好五种根本的人际关系,才是诚意圆满了。

  最后就是答疑、总结。那么可见,你看曾子这个原本的《大学》,次第非常严谨、层层深入。并不是像朱熹所讲的那样,这个古本的《大学》,是有很多秩序颠倒错乱的地方,还要重新把它调整过、重新来编,弄一个《大学章句》,不需要这样。

  它内在其实从修心、从明明德这个角度来说,它是次第非常严谨,而且都是在讲他实修的体验。所以要学《大学》不可以停留在文字上,不可以着文字相、语言相,而是要看到、而是要用你的生命去体验《大学》。这样你是真正的懂得了《大学》,你是真正的能够跟孔子的心、跟曾子的心、跟子思和孟子的心能够相应。能够明白他们到底想表达什么,透过文字看到圣贤的修养,看到圣贤他用功的地方,这样是真正懂得了《大学》。

  那么接下来就是说修齐治平的次第,这个是妙修的第三部分。

  第一部分就是格物以修身为本,第二部分就是诚意,第三部分就是圆满的部分了,讲修齐治平。

  3.修齐治平

  妙修的第三部分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我们来看书好了。

  书上面蕅益智旭大师开示说:

  【三更示修齐治平,必有次第,又为四﹕初以心身合释。二以身家合释。三以家国合释。四以国与天下合释。虽如此次第合释,然皆不离修身为本,皆不外于格致诚正之功。今初以心身合释。】

  ①修身要正其心

  【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。身有所忿懥,则不得其正。有所恐惧,则不得其正。有所好乐,则不得其正。有所忧患,则不得其正。】

  这一段就是讲修身了。前面我们格物、致知、诚意都讲过了,这里面就来讲修身要正其心,要能够不被愤怒、恐惧、好乐、忧患这四种情绪所干扰。好乐其实就有贪的意思在里面,也就是指贪瞋痴烦恼了。

  我们先看蕅益大师的讲解:【李卓吾云﹕身字,不必改作心字。首节,见身之有关于心。次节,见心之有关于身。身者,前六识身也。忿懥、恐惧、好乐、忧患,即贪瞋痴等根随烦恼也。现行熏成种子,故使第八识心,不得其正。】

  那么修身首先要正心,不能够被情绪所左右。如果有激烈的愤怒情绪,就不能够公正、客观地对待人和事。比如你看像关羽,关羽大意失荆州。本来当时东吴的孙权看到关羽这么英雄,想笼络他,孙权主动提出把他的女儿嫁给关羽的儿子。关羽很傲慢,他竟然说:虎子岂会去娶犬女?老虎的儿子怎么会去娶一个狗的女儿呢?这样把人家就骂得很惨了。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当然就很生气了,后面想方设法就消灭关羽了。关羽也因为傲慢,大意失荆州就被杀了。

  杀了以后因为刘关张是桃园三结义,所以刘备、张飞都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了,都不尊重客观规律了。张飞就下令部下三天之内要备齐白旗、白衣,要挂孝来讨伐东吴。逼得太急,给三天时间如果不能交,就一定要杀掉他们,所以那个部下就很害怕,趁他睡觉的时候跑到营帐里面把张飞杀掉了。后面包括刘备兵败白帝城等等,都是因为什么?他愤怒情绪控制了他的身心,他不能正心,因此就导致到灾祸,不能够客观地来看待人和事。可见修身首先不能够被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这个七情所左右,要有公心。要有公心,才能正心。

  古人说:“天无私覆,地无私载,日月无私烛,四时无私为,忍所私而行大义,可谓公矣,智而用私,不若愚而用公。”

  你虽然有点小聪明,但是如果你私心很重,还不如那些显得很木讷,但是他很有直心、公心的人。

  【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。此谓修身在正其心。】

  【第八识,体自无所不在,亦无所在。唯其受染法熏,持染法种,随彼染法所起现行,为视,为听,为食。而见闻知之妙性,遂为彼所覆蔽矣。盖其光圆满得无增爱者,名之为见。既有所视,便不名见。十方击鼓,十处齐闻者,名之为闻。既有所听,便不名闻。舌根不动,淡性常在者,名为知味。既有所食,便不知味。故前一节深明现行熏种子之失。此一节,深明种子生现行之失。身心相关若此,故必格物致知,以诚其意,然后心正而身修也。有所忿懥等,只是不能格物,故意不诚。不见不闻等,只是不能致知,故心不正,而身不修。问曰﹕前云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,此云忿懥好乐,皆不得正,前后不相违耶?答曰﹕如恶恶臭,断我法二执也。如好好色,修二空妙观也。二观成就,方能无忿懥等。自无忿懥等私,方能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。故知格物致知之外,别无诚意正心之功。】

  这一段蕅益大师的这个解说比较长,那么大师就开示了四重意思。

  第一重意思:就是真心明德不能起妙用,是心不在焉。

  我们的领悟可能很多、大家都以为这个我们自己都会说,不过以前不知道是出自于《大学》,我们老是批评我们家小孩子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其实你那个心不在焉是说什么?你那个心不在焉是说心很散乱、心不在状态,所以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但是其实那个领悟,你那个理解是很肤浅的、甚至于说是有偏差的。

  什么是真正的心不在焉?真正的心不在焉就是明德不能起妙用,都叫做心不在焉。那我们现在如果听了这么久,前面也学了这么久,对于明德很有体悟,那当然就不是心不在焉。如果还是只是听听而已,没有去实际用功夫,没有触动心,没有真正能够启发明德,明德不能起妙用,那么你还是心不在焉。

  因为心不在焉,因为明德不能起妙用,所以它就被局限,所以这个明德本来是遍满法界的,是法界心,但是它被局限以后,就被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了。有所视而不见能见的妙性,你看一个东西就被它黏住了,其他的你就不知道了;而且你看这个东西,你这个能见的见性是遍满法界的,你就不知道了;有所听而不闻闻性,被这个声尘就扯过去了;有所食而不知能知味的知性,知性也是遍满法界的,但是你不知道了。

  第二重意思就是前面讲被忿懥、恐惧等等情绪现象所左右,所以它表现出来的这个现象,就是很愤怒、很恐惧、很好乐、很忧患,经常处在那样的一些状态之中。其实那些状态就是现行熏种子,就会种下更多的轮回因。

  这里面就是讲种子起现行。因为你的这个明德不能起妙用,所以你的业力种子就浮出来,就让你被业风所吹,在各种环境之中,不停地去迷心逐物,不停地去造业,惑业苦在流转,难以出离,所以就是种子起现行。起了现行以后就障碍住你的心了,就让你的明德不能显出来了。所以这个种子起现行,最大的现行就是障碍你的明德,让你的明德显现不出光辉来。

  第三重意思就是有忿懥、有恐惧、有好乐、有忧虑是不能格物,被环境所转而起愤怒、恐惧等等。

  这里面就讲了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,是不能致良知。被凡夫的分别心所转了,不能使遍满法界的见性、闻性、知性显露出来。金缨的《格言联璧》上面说:“心一松散,万事不可收拾。心一疏忽,万事不入耳目。心一执著,万事不得自然。”

  心一旦松散了,那么万事都做不好了。心一旦粗疏,很粗心大意,那么凡事都不能够聚精会神了。心一旦起执著、固执,那么凡事就不能见其本来面目了,不能够由这个外在的相而见到你的明德了。

  第四重意思就是能格物就能诚意,就不会有愤怒、恐惧等等;能够致知就能正心,你能够致良知就是有真正的正见,有了真正的正见,你才是真正能够正心。你能够格物就是我们要看到格物是从境界上来修,致知是从这个能修的心上来修。其实格物致知,跟我们六祖大师所说的什么?“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”是一回事。

  无念为宗是什么?无念为宗是在能修的念头上面来修,是在致良知上面来修,是在成就正心。无相为体是在万事万物上,在一切境界上面都去格物。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心法跟禅的心法是相通的,不过有深浅的差异而已。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,儒家的不过是浅一点。

  你看曾子在《中庸》上面就说,人与天地是三才,能够参赞天地之化育。这个说透了吗?没有说透。他没有真正的像禅这样的大彻大悟,但是它的好处是什么?“天道远,人道迩。“对我们在人世间生活,有很多具体的一些帮助我们明明德的方法,这个是很容易下手的地方。所以你看明明德、格物、致知、诚意正心,所讲的这些都会跟我们的生活、跟我们的人的境界很接近,而禅是跟佛的境界很接近。所以你不下功夫是难以真正体悟的,甚至于你认为你理解了,当你一旦认为你理解了,那个就是已经错掉了。所以那个就很高妙了,极高明而道中庸。我们要能够从浅近的地方开始做,从人道开始做,这样就对了。所以能致知就能正心,就能明明德。

  真心、明德是透过眼根和五俱意识在看,你怎么样才能避免视而不见呢?你在看一切的时候都要提醒自己:我们的真心、我们的本具的明德是透过眼根和五俱意识在看,真心明德是透过耳根和五俱意识在听,我们的真心明德是透过舌根和五俱意识在尝、在品尝。时时刻刻这样子地觉醒,就能不被外境所转,而时时处处主人公灵明不昧。所以不要肤浅地认为说心不在焉,就是形容那种心很散乱不在状态,所以视而不见。那样想就偏掉了。

  这个两段都是讲修身的方法在正其心。

  再看:【二身家合释。】

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,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,你将获得[1贡献] 的奖励,一个IP计算一次.

打开手机扫描阅读

收藏 书评 打赏

上一章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