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-AA+ 书签 朗读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二个要点:就是蕅益大师用明明德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亲民、止于至善来解说这首诗歌。

《大学直指学记》 by 大愿法师

2016-7-3 21:05

  【切磋琢磨,致知也。恂栗,诚于中也。威仪,形于外也。盛德,明德之已明者也。致知,则意诚,意诚,则心正,知意心皆明德之别名。致诚正皆明明德之别名。致到极处,诚到极处,正到极处,即名至善。民不能忘,即是亲民,可见亲民、止至善,不是明德外事。】

  明明德,对于明德已经能够显明的人,这个就是圣贤了。

  你看,这么一解说就知道,原来这首诗歌也是在说明,也是以一个历史人物卫武公作为榜样,来告诉我们怎么样能够达到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的境界。

  那么,这样如切如磋是严谨治学。

  如琢如磨是自修,是改过迁善。如琢如磨像加工一块美玉一样,把多余的部分去掉,改过迁善。

  切磋琢磨都是致良知,开发我们的本具的性德致良知。

  恂栗,就是敬畏,诚于中。

  赫兮喧兮,这个是指光明磊落,胸襟爽朗的威仪,这个是形于外。

  民不能忘是亲民。

  这些致良知、诚意、正心做到极处了就是止于至善。

  曾子又继续引用《诗经》,来说明怎么样诚意,怎么样做诚意的功夫,也是引用历史人物作为榜样。

  【《诗》云:於戏!前王不忘。君子贤其贤,而亲其亲;小人乐其乐,而利其利,此以没世不忘也。】

  这一段再引用了《诗经》里面,所记载的周公辅佐周成王的故事,来说明诚意的重要。可以分为三个要点:

  第一个要点:曾子所引用的是《诗经·周颂·烈文》这一篇中的第一句。

  “於戏”其实是一个感叹词,读音应该念“呜呼”。呜呼,前王不忘,就是感叹。

  这一篇诗歌记载的是一个历史故事、历史人物。周武王打败了残暴的商纣王之后,可惜他寿命很短,他打败商纣王以后,建立周朝,他只活了4年就过世了。那么他的儿子继位,就是周成王。周成王年纪小,所以就由他的弟弟周公旦来辅政。那么周成王因为幼小不成器,就很顽皮,不像个国君,后来经过周公旦的教导,周成王能够诚意正心。

  再出来执政的时候,各国诸侯都来陪着他祭拜文王、周武王,就是祭拜他的祖父和父亲,而作了这篇《周颂·烈文》保存在《诗经》里面。很有提醒性的,第一篇第一句就说:“於戏,前王不忘。”也就是说:唉,先王呀,我们忘不了你们的道德教化。从前周文王、周武王的高尚美德,人们都铭记在心,永远难忘,前王不忘。同时,也是警示周成王,再也不要忘记了先王的明明德、亲民、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的榜样。

  接着,其实他就引用了一句,后面的话都是曾子的解说。曾子说明为什么大众忘不了,你看前面是讲卫国的老百姓忘不了卫武公,这里面就讲,周朝各国诸侯和人民都忘不了周文王、周武王,为什么呢?他就讲了原因,因为四个字:贤、亲、乐、利,所以所有的天下人都对他们没世不忘,就是他们已经过世好久了,老百姓还在想念他们、还在怀念他们,忘记不了。

  “君子贤其贤,而亲其亲。”就是明明德的君子因为尊重,因为敬重周文王、周武王,还有这个卫武公他们难能可贵的贤德,这个是贤其贤。并且也愿意以他们作为修心的榜样,作为建功立业的榜样,觉得很亲切,所以怀念他们。这是君子,因为贤其贤,而亲其亲,所以很怀念他们。

  一般那些不懂得明明德的人,为什么也会尊敬他们、怀念他们呢?为什么也会怀念周文王、周武王呢?因为小人乐其乐,而利其利。因为他们感激周文王、周武王的德政,施仁政、施德政。他们的德政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,很满足、很快乐,这是乐其乐,德政使天下老百姓都觉得很快乐。同时也使他们得到了应该得到的利益,建立了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;能够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,能够丰衣足食,这个是利其利。因此说,这是小人,小人他虽然不懂得要明明德,但是他因为君子这个外显的事业是德政,是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,所以他们能够安居乐业、能够乐其乐,能够丰衣足食、能够利其利,因此也会怀念周文王、周武王。虽然周文王和周武王已经不在这个世间了、没世了、去世了,但是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,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,所有的人都忘不了周文王、周武王的道德和仁政。

  那我们在这个世间走一趟,我们走了以后谁还会记得我们呢?所以靠什么呢?不管是什么人,不管他是修养好的还是没有什么修养的,懂得修心的还是不懂得修心的,如果你能够做到“君子贤其贤,而亲其亲,小人乐其乐,而利其利。”那么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,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,不管是能够明明德的人还是只追求眼前利益的人,都会感激你、都会怀念你,所以这样就是我们的榜样。

  这个《周颂》这一篇也是提醒周成王,不但要诚意、不自欺,还要进一步效法先王,能够定国安邦、能够行德政、能够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,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,能够丰衣足食。这个是他内在明明德以后,内在高了,自然流露出来、自然流溢出来,这种内在的强大的心灵的能量、正能量,自然就能够造福这个社会,因为它有根,根是明明德。所以不要以为说,儒学就只是告诉我们要怎么样遵守道德规范。但是你知道吗?它根本的是心学,根本的是内在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。

  第二个要点:就是引用《管子》来与曾子的话互相印证。

  《管子》上说:“凡众者,爱之则亲,利之则至。是故明君,设利以致之。明爱以亲之,徒利而不爱,则众至而不亲;徒爱而不利,则众亲而不至。爱施俱行,则说君臣、说朋友、说兄弟、说父子。”

  这个《管子》是管仲的著作,管仲比孔子早生几十年,他比孔子还要早,早生几十年。他不但建功立业,协助齐桓公一匡天下,九合诸侯,同时他也非常有思想。《管子》里面有管理学、有领导学、有经济学,也有心性之学,是一部很值得注意的经典。可惜很多人他只知道管仲是一个政治家,不知道他还是思想家。管仲他怎么样让齐国迅速地富有、迅速地强大起来?国家来成立一个什么?成立一个专卖局,就是专门来卖盐,组织力量把那个海水提炼成盐,卖给各国,所以齐国迅速地强大起来了。而同时他还是一个思想家。所以有余力的同修,我会建议说把《管子》可以好好地研读,更重要的是可以留心、可以留意它那个里面的心性之学。其实他比孔子更早几十年,那个心性之学到了孔子手里,更加地能够发挥得非常透彻。

  管子说:治理国家,对待民众,关心爱护他们,他们就会亲近你。为他们谋福利,他们就会归附你,所以明君用为民谋福利的措施来吸引他们。

  “设利以致之”使大家能够安居乐业、能够丰衣足食,这是设利以致之。明君能够表明对老百姓的关爱之意,能够行德政,使他们觉得亲切、温暖。那么如果只是为民众谋福利而不爱护他们,民众就只会归附你而不亲近你。

  “利而不爱,则众至而不亲。”对你、对你的政权没有向心力,没有凝聚力。他只是因为你能够提供一个好环境,所以众至而不亲,就是利而不爱。如果只是爱护他们而不为他们谋福利,民众就只会对你有好感而不肯归附你。所以既要爱护他们又要为他们谋福利,那就会君臣喜悦、朋友喜悦、兄弟喜悦、父子喜悦、举国上下皆大欢喜。像我们中国人讨论了几千年,讨论了两三千年,德治好还是法治好?其实你看《管子》早就说得很透了,我们有没有把这种智慧运用起来呢?现在我们学这个有什么用呀?管子是说的治国的学问,但是我们现在管理一家公司,管理一个团体,都可以运用管仲的方法。

  第三个要点:就是蕅益大师把贤、亲、乐、利归结到修心上来,都是明德中流露出来的。

  我们看:

  【武公之民不能忘,与前王之民不能忘一般。良以明德之中,自具贤亲乐利,横遍天下,竖彻没世故也。】

  这个武公就是卫武公,这个前王是周文王、周武王。那么,就是其实不管你贤亲,君子来说贤和亲,还是小人的乐和利,这一切的根源都是什么?都是明德。我们开发了内心的力量,自然就能够福泽天下。对于能够修明明德的君子,他们就会贤其贤而亲其亲;对于暂时还心比较迷昧,只知道去追求物质利益和生活安定的人,也能够乐其乐而利其利,所以都是从明德里面流露出来的。

  西方有一个心理学家马斯洛,人本主义心理学,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,也就是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情感与归属需求、自尊的需求、自我实现的需求。这个很多年了,应该大家都知道。

  那么第一个层次就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,食色性也,根本的、基本的需求:食物、夫妻关系、衣服、住房、医疗,这些基本需求。

  第二个层次就是安全需求,生命要有安全,职业和收入要稳定。

  第三个层次就是情感与归属的需求。

  第四个层次就是自尊的需求。

  第五个层次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,就是使人的这种潜能,人的本具的自我完善的潜能,能够得以实现,这种需求。这个就与儒家所说的成为自己相通——诚者自成也,成为自己,这个就跟儒家这个学问相通,与子思所说的诚者自成相通,与《大学》所说的明明德相通。

  那么马斯洛就认为前四个层次需求是匮乏性需求,第五个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成长性需求。那么他到晚年的时候,又研究了那些关于灵性生命等等,就提出了一些像自我超越等等,自我实现之上还有自我超越等等,那么讲到了这种接近于开悟的巅峰体验等等。但是实际上都可以归到这个自我实现的成长性需求里面来。

  我们用一个比方来描述好了。成长性需求就譬如一棵树苗,而匮乏性需求就譬如说这棵树苗长大所需要的土壤、水、肥料、阳光。那曾子所说的“君子贤其贤,而亲其亲”,这个就是成长性需求了,更高的需求,贤其贤而亲其亲,那么尊敬圣人的贤德愿意效法他们、亲近他们,这个是明明德,这个是成长性需求。“小人乐其乐,而利其利”,这个是匮乏性需求,利其利是生理需求,乐其乐是安全需求、情感归属和自尊需求;这些都是乐其乐,安居乐业、丰衣足食的需求是匮乏性需求。

  我们来传承释迦牟尼佛的生命觉醒智慧,我们来学习孔子和曾子的生命智慧,我们按照大学之道来生活,就是为了唤醒沉睡已久的成长性需求。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,梦都没有梦到要有成长性需求,他这一辈子都停留在匮乏性需求里面。如果我们在生命的大地上,只是去挖下了种树的坑,并且准备了很多的水和肥料,但是却不知道要把明明德这棵树苗放进去让它成长,那个才是最可悲的人生,最可怜悯的人生。一辈子人生一点意义都没有,就与草木同朽了,与草木同腐败了。这样子的人生有意义吗?你这一百多斤有什么用呢?没有成长性需求,一辈子都停留在匮乏性需求里面,只是“乐其乐,利其利”,这个是非常可怜悯、可悲的。

  一个真正懂得大学之道的人,一个是不单单要追求“乐其乐,利其利”,还知道要能够“贤其贤,亲其亲”,能够明明德。明明德就是贤其贤亲其亲,你能够明明德以后,你自然流露出来就能够亲民,就能够止于至善。

  一个真正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是健全的人,才是成为自己。由大多数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,才是健康的社会。愿我们大家一起,不单单是自己学好大学之道,用好大学之道,而且也能够影响社会。

  儒家也好、禅也好,都不是讲控制的,而是讲影响的。包括你的公司、包括你的家、包括你身边的朋友,你不要想控制他——你控制他,你也很累他也很累,你只要影响他就好了;用你的明明德自然去影响他,大家都很快乐,都很幸福。这样是真正的懂得了大学禅解。

  好了,我们今天就到此地。大家吉祥。

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,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,你将获得[1贡献] 的奖励,一个IP计算一次.

打开手机扫描阅读

收藏 书评 打赏

上一章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