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-AA+ 书签 朗读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二个要点:就是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,都以自身为物之本,以家国天下为物之末。

《大学直指学记》 by 大愿法师

2016-7-3 21:05

  我们可以看看蕅益大师的解说。

  【盖以天子言之,则公卿乃至庶人,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现之物,是故自身为物之本,家国天下为物之末。若以庶人言之,则官吏乃至天子,亦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现之物,是故亦以自身为物之本,家国天下为物之末。须知上自天子,下至庶人,名位不同,而明德同。明德既同,则亲民、止于善亦同,故各各以修身为本也。】

  所以自身为物之本,不管你是天子还是平民,自己的身心才是世界的根本。其他的一切外在的都是末,都是物之末。这个物,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明德,我们这个本具明德的心迷掉了,所以就幻现出世界来,而世界的本是自己的身心,其他的一切都是末。一定要君子务本,要从本上来格。格物的话,一定是先从本上来照亮,因此如果自身没有修好,而家国天下能够治理好,那是不可能的。

  厚是责躬宜厚,要严于律己,薄是宽以待人。如果对自己本来应该要严格修身反而放逸、懈怠,那么对别人乃至于治国平天下,我们是本来应该是要能够比较宽厚,本来应该要公平、正义、宽厚,但是却是去用严刑峻法,那么,也是不可以的。

  我们看:

  【其本乱而末治者,否矣。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,此谓知本,此谓知之至也。】

  【所厚,谓责躬宜厚,所薄,谓待人宜宽。若以厚为家,薄为国与天下,便是私情了。会万物而为自己故,谓之知本。自己之外,别无一物当情故,可谓知之至也。初的示格物,须从本格竟。】

  那么,这样就可以知道,格物是先要务本。

  其本乱而末至者,否矣。不修身而成就外在的事业,那个既算成就了,也是不长久的。因此要知本。

  会万物而为自己。这个是知本。

  自己之外,更无一物当情。这是知之至也。

  所以修身为本,就是明明德,就是心灵成长。

  有些人会问:我们坐在这里面来学习《大学》,学习圣贤明明德这种快乐,也就是心灵成长和人格完善的快乐了。但是,总觉得这种快乐跟赚钱的快乐,跟功成名就的快乐比起来还是有点虚。很多人就心里面会有这个疑问,但是说不出口。那有一些人就会比较胆大一点,就会直接说出来。其实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,都应该是直接的表达。那么怎么样来回答呢?

  首先,心灵成长的快乐跟事业成就的快乐、物质的快乐,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。

  孔子说:“若富贵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”如果用正当的手段可以得到富贵,什么事情他都愿意干。“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”执鞭之士是什么人?一种解说是那个赶马车的车夫,一种解说是在市场里拿个鞭子去维护秩序的,就相当于保安。哪怕我在市场里面做个保安,我也愿意。哪怕他去市场里面做个马车夫他也愿意。那就可见孔子他是什么?既提倡、既重视心灵成长的快乐,也注重物质的快乐。但是当然了,是要用正当的手段。“若富贵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”可见,任何人都有资格同时拥有心灵成长的快乐和事业成就的物质的快乐。

  并且一个人他心理越健康,他在生活之中所获得的快乐才会越长久,越没有副作用。因为他的心灵有力量了,所以一切的困难都不能打败他,反而让他更有智慧,让他更加能够历事炼心,更加能够对众生有大慈悲心。

 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年轻时候,曾经参加过一次成功企业家的聚会。听到一位富翁在诉说、在跟大家讲他童年苦难的经历,并且这位富翁说,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?当你战胜了苦难,那么它就是你的财富;当苦难战胜了你,那么它就是你的屈辱。那么能够战胜苦难是因为心有力量,心有力量是由于我们自身本具明德——你自己有自信,深信自己本具明德,当然心就会有力量,就能够战胜一切苦难。那么这个富翁的话就深深地打动了丘吉尔,他不屈不挠,后来就成为二战时期著名的英国首相。

  其次,修身的快乐、心灵成长的快乐并不虚,而是实打实的快乐。

  譬如你在沙漠里面行走,走了好几天,水早就喝光了。在你差不多快要渴死的时候,突然看到一眼清泉,那当然你马上就狂奔过去喝个痛快,这种快乐难道不是实打实的快乐吗?比起你赚钱的快乐难道它就虚了吗?事实上有一些人之所以觉得,这个修身的快乐比较虚,是因为他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灵之泉已经干涸。

  其实如果我们的生活中间,不断地冒出麻烦来,不断地产生烦恼,那么就说明什么?就警示你,你的心灵没有力量;你的心灵没有力量,就是警示你,你的心灵的智慧泉已经将近干涸了,也就是你的内心迷失了。你又盲目地向外去追逐快乐,就导致到种种的烦恼、种种的麻烦。否则的话,这一切都不会成为烦恼、不会成为麻烦,因为你的心灵有力量。

  很多人他忙忙碌碌去追逐那些貌似快乐的事物,由于内心迷失了,那些事物往往成为他烦恼的根源、痛苦的根源。因此儒家说: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”君子务本,要先成就修身的快乐,外在事业成功的快乐自然就来了,而且比较长久。“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。”要以修身为本,每时每刻每一处都要能够去格物致知,诚意正心,就能够感受到那种由内心自然生发出来的、不假外求的快乐。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:“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”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,这八个字。不要以为这个学习儒家或者学禅,就一定是很古板、很严肃、很痛苦的,事实上它是“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。”这是最大的快乐,这是快乐的源泉。

  第三个方面来说的话,很多人看到《大学》说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”天子他也要以修身为本来治理天下。他就自以为是的说:这个是儒家的主张德治,法家就主张法治,就把这个德治和法治作一番比较、发一通议论。其实这样一比较,你以凡夫心这样一比较,你所说的这个德就不是真正的德了。这个德就走样了。因为它不是真正的内心的德,而是变成一种道德秀、一种作秀,以为说,你要做一种榜样来给大家看,这样子作秀。这其实就变成了统治的工具,这样都是凡夫功利心的分别。

  其实真正的德、真正的道德、真正的忠、真正的孝,都是由内而外自然生发的,不是外在的约束和要求,而是自然生发的。你能够明明德,你自然就会有道德,自然就会有忠、有孝。它们并不因外在的掌声而建立,也不因外在的打击而消失,因为它是由内自然生发出来的了,所以能够敬畏、能够坚守,并且能够履行忠、孝和德。

  这些并不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财富、地位和名声,我们心中的天理,也就是道德法则,也从来没有向我们承诺过快乐幸福。但是,如果没有对这些道德、法则的坚守,一个人就很难称其为人,一个社会也很难给它的全体成员,带来真正的和谐与幸福。所以这些东西其实就是我们生命的根,本具的明德是我们生命的根,它由内向外发出来自然就会成就孝、成就忠。不是说我要得一个好名声,所以我要做一个孝的样子、做一个忠的样子,或者说为了遵守道德规范、外在的约束,这样去做。不是。它是一种由内向外自然发出来的,生命只有生根才能够抵御社会环境的八风。可见《大学》等等上古的经典是我们文化的根。

  孔子说:“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就是说这个可以操之在我。心灵成长、人格完善,明明德可以操之在我。而外在的成功,其实更多的是因缘福报,它不仅仅需要有福报、有物质条件的支持,更需要他人和社会的认可。因此当整个社会价值观扭曲的时候,人格和成功,它这种分离的情况会很严重。你人格高尚,并不一定你就会成功,并不一定社会大众就会认可你。为什么?因为这个价值观扭曲掉了,大部分人心都很迷、都很暗昧,只是以外在的成就,来作为成功的标准,作为人的价值。这个样子的人格和成功,是一个分离很严重的情况,你片面地去追求外在,你的心、你的人格就会扭曲。所以这个时候,我们更加要注重的,是人生的成色而不是斤两。要把生命炼成纯金,成色最重要,而不是斤两。这个是真正的知本,这个是真正的知之至也。

 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这个三个方面,来回答前面这个,可能有人心里面这个疑问。觉得这个说这么多,是不是都是虚的呀?其实它就是实实在在的。而且这个才是本,你有了这个,找到了这个快乐的源泉,其他的一切,不管有也好,没有也好,都影响不了你的心,都影响不了你的幸福感。

  那么第三个要点:我们也可以引用其它典籍,来说明治国、平天下都是以修身为本。

  司马迁所作的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上说:“仁而威,惠而信,修身而天下服。”君主仁厚才有威严,慈爱才有信义,严格要求自己修身,才能够使天下归服、心悦诚服,远悦而近来。

  《贞观政要》上面说:“惠下以仁,正身以义,则其政不严而理,其教不肃而成矣。”君主以仁爱来施惠于民,以正义来匡正身心,匡正自身。那么就算他不用严刑峻法,他的朝政也能够治理得很好;不动威容,他的教化也会很成功,蔚然成风。

  因此,总结来说,大学之道的实践就是以修身为根本,而修身最切要的功夫就是格物致知。格物不但指研究万事万物,不但指掌握人类的种种学科、种种知识,通过研究这些万事万物、通过研究这些学问,来把握天地这个背后的运行规律,来把握万事万物内在的规律,而且要能够顺从这种天理、这种规律而生活。这种是渐修,朱熹那个理学,他一个渐修的修行的方法。

  更重要的是从自身这个本开始格,去掉对身心的执著,去掉对万物的执著,这个是顿悟,这个是阳明心学,这个才是究竟的格物。能够打成一片,格物致知、诚意正心都能够一起修。

  致知,不但是指掌握了各种知识和谋生的技能,更重要的是能够致良知。良知就是明德,致良知,就是明明德。

  佛教的修行方法也是从当下的身心来起修。

  你看,比如说我们南传的正念动中禅、内观禅,它一定是让你在当下的身心上来觉知呼吸、觉知感受、保持平等心,那呼吸、感受都是自己当下的身心。

  这样我们就把这个格物致知,尤其是格物就讲圆满了。

  2.诚意

  接下来就是说诚意正心。

  【二详示诚意,必先致知。】

  【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,此之谓自谦。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】

  这一段有三个要点,强调的就是慎独。连续几段都提醒我们要真正修诚意,主要的要在慎独上下功夫。

  第一个要点:诚意就是不自欺,不欺骗自己,诚实地面对自己。

  【直心、正念、真如,名为诚意。妄计实我实法,名为自欺。盖稍习闻圣教,未有不知我法二执之为恶,未有不知二空妙观之为善者。但其恶我法二执,不能如恶恶臭;好二空妙观,不能如好好色。所以名为自欺,不自谦耳。】

  蕅益大师说:直心、正念、真如,就是诚意。每一个念头,每一个起心动念的当下,都要能够跟我们的本具明德相应,这个是真正的诚意。

  诚意的“诚”,我们一说到“诚”大家马上想到的是什么?就是要诚实,要不骗人,这个是诚。这个最表面的意思当然就是诚实、不说谎。但是其实更重要的含义是什么?不自欺。当我们说一个人诚实、不说谎、不骗人,这个是着眼于他与其他人的交往所呈现的品质,这是人与人的关系。

  而《大学》所说的“诚”、儒家所说的“诚”、修养上面所说的“诚”,更注重于一个人的内在品质,也就是一个人要对自己的内心品质负责,不要欺骗自己。一个人欺骗别人是狡猾,欺骗自己就是愚蠢、愚痴,所以诚就是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,不要自欺。所以对自己的内心品质负责,这个就是人与自心的关系。因为不管你有多少朋友,也无论你走到哪里,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,你的内心只有你自己知道。儒家称这个为“独知”,这个独知就是诚的萌芽。

  你的内心世界只有你自己在感受、在面对,所以不要自欺。因此子思在《中庸》上说:“诚者,自成也。”也就是说不管内心起善念起恶念,你一点都不能跟自己玩虚的,不能够欺骗自己,要真诚地面对自己,在这个地方立定脚根就是立诚,就是慎独,这个是修行的起步。

  由此可见,我们说诚意也好、说慎独也好,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思。要强调的就是,这里说的这个负责,不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和要求,不是一种义务,而是一种权利。这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,没有人可以剥夺,也没有人可以越俎代庖。因为这是独知,自己的内心只有自己知道,只有自己去面对。

  很多人对道德,一说到道德就有一种误解,比如说要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,就以为是按照外在的伦理道德、伦理规范所要求的去做,它是一种约束,它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。这样就不是真正的德了,如果这样去看,这种看法就比较片面了。道德首先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,内在的明明德,只有当它表现于外的时候才构成跟他人的伦理关系。

  并且来说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,将会从根本上来决定这个人生命境界的高低,决定这个人的人生品质。所以一个人想拥有高品质的人生、生命的大境界,那么他首先就要拥有高水准的道德。

  一个人活着,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品质,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,其次才是累积更多的外部生活资料。因此内在品质的提升、本具明德的开显,才是幸福快乐的源泉。

  所以《孟子·尽心上》说:“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”。反身而诚是儒家修行功夫的命脉所在。不要到外面去追求快乐,反过来向内,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心,对自己的因果负责,这个是“反身而诚”。那么真正做到反身而诚,快乐就会源源不断地来了,因为所谓快乐,它是一种感受,你内在如果反身而诚了,当然你自己不会受外界影响,一直在任何环境之中都会快乐。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说要做一个快乐的修行人,就是这个原因了,儒家说反身而诚也是这个了。一个人只要愿意向内去照亮,开启心灵的源头活水、活泉,他必定就会给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。

  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三代宗师,师徒三代都在强调一个字——诚。你看曾子说:“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”说的是不是很直接?很明白?但是你看起来很浅显,其实你越去实践它越深奥,就这一句话:“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”你不要自欺,不要欺骗自己,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。但是容易做吗?这句话就很简单“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”但是要做到就不容易。

  曾子的学生子思在《中庸》上面也说:“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惟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,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。诚者自成也,而道自道也,诚者物之终始,不诚无物,是故君子诚之为贵。”都是讲诚。

  你看子思的学生孟子,孟子也说:“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。”可见这个诚字特别重要,你看他们祖孙三代,从曾子到子思到孟子,祖孙三代的这个学问,就强调一个字,“吾道一以贯之”,就强调一个“诚”字。

  那么可见,这个诚就是明德,你不要浅显地看这个诚,其实诚就是明德。我们本具的佛性,如果要真正地把它挖掘出来、开显出来,你实际用功的方法就是一个字,就是诚,从实践这个层面来把它描述为诚。这个就非常直观,也非常地直指我们的心。所以诚就是明德,就是凡圣同具的真心。

  但是,儒家文化,它流传了2600年了,渐渐地就走样、就变质了。内在的心法隐晦了,只留下外在的礼教和外在的道德要求,只留下外在的伦理规范,大家就是买椟还珠。内在的心法隐晦了,只是看到外面这个盒子,外面的行为的规范和要求——要有德、要遵守伦理道德,大家以为就是这个,以为这个就是儒家的学问,不是。儒家学问最珍贵的心法反而是走样了、变质了。

  很多人因为他内心一片漆黑,而外在又有道德要求,所以他就作秀、就作假,所以很多的道德宣传都变成作秀,大多数都是虚假的。有人说,当今的中国有四大虚假、四大虚,也就是:官员的讲稿、老板的肾、小姐的眼泪、统计的表,这个是中国四大虚。

  那个半个月以前,也就是今年(2013年)7月14号,那么我应邀到深圳去作一个禅文化的讲座,那讲题就是“禅与财富自在”。那个五洲宾馆800多人的厅,结果就涌进去1500多人。

  第二天早上,深圳市宗教局的姚任局长就请一起喝早茶。那我就看到那个女服务员,两个女服务员三十多岁了。然后我就听到姚局长一口一个“姑娘”。姑娘倒茶来、姑娘上点心,一口一个姑娘,开始一听我觉得很纳闷?为什么不叫服务员,也不叫小姐?怎么口口声声都叫姑娘呢?一转念就明白了。因为叫服务员就有一种使唤人的意思,如果叫小姐,这个词已经被毁掉了、已经很敏感了、很忌讳了。所以看来还是叫姑娘就比较礼貌、比较有修养,就叫姑娘吧。姑娘倒茶来、姑娘上点心、姑娘上菜就这样。

  其实我们中国这个很多的词汇都被毁掉了,我们来盘点一下我们10年以来,那些被毁掉的十大中文词汇、十大中文名词。

  第一个当然是小姐,由尊贵到低谷。原来是千金小姐,这个是很尊贵的;你看现在它是特指特定行业的女性才叫小姐,你如果随便叫就给人家骂死了。

  第二个就是同志,就从亲切到敏感。原来说同志是很亲切的,就是表示大家有共同的理想,共同的志向才能称呼为同志。你看像孙中山在北京病逝的时候,他留下的遗言就是:“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需努力。”那个时候这个词是很亲切的。这个才多少年,你看几十年这个就全部变掉了。现在同志就是特指同性恋,男同、女同,这个就很糟糕,这个词汇就被毁了。

  第三个就是校长,从榜样到禽兽。校长这个词也被毁掉了。自从海南那个小学校长,带那个小学女生到宾馆去开房,校长这个词就被毁掉了。

  第四个被毁掉的词就是表哥,从亲戚到贪官。自从陕西那个前任那个安监局长,那个杨局长带了一个名表,后来被人肉搜索,被查出贪腐来,被免职了,表哥这个词也就被毁了。

  第五个就是干爹,从长辈到老公。自从红十字会你看那个郭美美事件以后,这个要说干爹就很忌讳了,干爹这个词就被毁掉了。

  第六个就是鞭炮,从炸鬼到炸桥。这个鞭炮本来是什么?本来是我们过年除夕的时候放鞭炮来驱鬼、迎新驱鬼,本来就是炸鬼的。但是你看前一些时间的那个新闻,是一个运鞭炮的车,跑到一座桥上然后爆炸了,爆炸以后这个桥就被炸毁了,但是发现那个车还是好好的,你看这个豆腐渣工程到处都是。你看原来只是驱鬼迎新的鞭炮,现在就能够炸桥了。假的,豆腐渣工程。所以这个词也被毁了。

  第七个就是美女,从惊艳到性别。现在不管你老幼媸妍,统一都叫美女,其实这个就只是指一种性别了。

  第八个就是老板,从稀有到遍地。

  第九个就是奶粉,从食品到毒品。

  第十个就是鸡,从家禽类到人类。

  你看,这些词汇全部被毁了。我们从这个中国人的话语,从这些词汇它所含的内容的变迁,可以看出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。

  那么好了,我们就把这个“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”说圆满了。

  再来说第二个要点:就是“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,此之谓自谦。”这个是讲致良知,讲知行合一。

  【夫臭必知臭,色必知色,可喻良知。知臭必恶,知色必好,可喻致知。今知二执之恶而不力破,知二空之善而不力修,岂可谓致知乎?】

  就是见到好色属于知,好好色属于行;闻到恶臭属于知,恶恶臭是行。所以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件事,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。王阳明说:“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”

  比如说你到公园看到牡丹花了,觉得很美,这个就是知;随即你就动了一念欢喜的心,这个就是行。接着,你又碰到一个犀利哥,觉得他很脏,这个是知;随即你动了一念厌恶这个心,这个就是行。

  所以知行合一,它这个表达,这个诚是很贴切的、最直观的。你怎么样能够真正做到诚?你做到知行合一。知行合一,你就能够建立一个全息的意义世界,生命当下、生命的每一个当下都是奇迹。

  现在有一种科技叫做全息照片。譬如说你拍摄一张人脸,你拍出来以后的话,你把这个整张照片都撕碎,你任意地捡起其中的一张小碎片,放大以后来看,它依然是一张完整的人脸。用全息技术拍摄任何东西,把它撕碎以后,其中任何一个微小的部分,都能够包含整张照片的全体信息,这个是全息。

  所以这个中国哲学说整体组成整体,西文哲学说部分组成整体。整体组成整体,所以每一个极微小的部分都是全息,都包含了整个法界的所有信息。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《华严经》上面说:芥子纳须弥。于一毫端现宝王刹,坐微尘里转大法轮。因为每一个微小的都是全息。

  同样的,当下一念发动的时候,当下你起心动念,这当下这一个念头,它就是知的全体,也就是行的全体,没有知和行的分别、没有心和物的分别、没有内和外的分别、没有部分和整体的分别。这样,自然你在每一个起心动念的当下,你都会去全然贯注、聚精会神。因为你知道它是整体,都是全然贯注一种整体性的、创造性的力量。这个时候生命的当下就是奇迹。倾注整个法界的力量,活在当下的每一个生命的瞬间。这个时候自然你就没有懈怠了,自然你就没有恶心了。这个就是华严的入法界观,以法界心来活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。这个也就是儒家的诚意、慎独、知行合一。

  真正能够这样做,当下看似琐碎的举手投足、待人接物、行住坐卧、语默动静,在每一个刹那都能够全然贯注一种超越的、神圣的意义,这个就是真正的谦谦君子。我们看儒家称赞谦谦君子,看一切言行都是非常如法的。但是你只看到表象,你知道他的内心,他为什么能够一直这样做到吗?不是作秀给人看的,因为他内心知道每一个瞬间都是全体,每一个瞬间都是生命的全体呈现,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。

  那我们把第二个要点,这个致良知、知行合一就讲圆满了。

  再说第三个要点:就是慎独。“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”

  【心外本无实我实法,名之为独。断意中我法二执,断无不尽;修良知二空妙观,修无不圆,名之为慎也。】

  那么除了当下这一念之外,没有能够主宰的我和法,这个就是独。我们真正能够用功夫的就是现前这一念——过去不过是现在这一念对过去的一种追忆而已,未来也不过是当下这一念对未来的一种妄想而已,所以真正能够下手的地方,就是当下这一念。除了当下这一念之外,没有能主宰的我和法,这个就是独。

  自己的内心只有自己知道就是“独知”,慎独就是把握当下一念,“厌离我法二执,要如恶恶臭。喜好人空、法空、二空妙观,要如好好色。”可见无论是诚意还是慎独,关键是把握当下一念。很多人会很肤浅地去理解慎独,就以为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,不要太懈怠,以为没有人看到,所以就偷懒、懈怠、睡觉,或者胡思乱想,在独处的时候要跟在大庭广众之中一样的谨慎,这个就是慎独。很多人肤浅地以为这个就是慎独了。其实什么?其实外在的环境不重要,无论是独自一人,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中,对当下一念把握好才是真正的慎独,跟人多人少没有关系。

  我们讲个例子好了。你看这个新闻上面报道说:浙江有一个开大巴车的司机吴斌,他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,突然一个铁块飞过来就砸碎了前挡风玻璃,而且当场就把他砸成重伤了。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能够强忍着疼痛,按照规范动作减慢车速。因为车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运行,能够减慢车速,靠边停车,拉上手刹,然后熄火,很冷静地都做下来了。通知乘客有序地下车,最后自己才倒下。所以吴斌用自己的生命就诠释了职业道德的含义,那么感动了无数的网友,也被誉为最美司机。

  那起码在这一刻,他是慎独的君子。不管你有多少人,你看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跟明德相应的。起码在这一刻,他是舍己为人的菩萨,他是平民英雄,所以这样是真正的慎独。

  当然不是说你在这种特殊时期能够做到,才是慎独。你平时任何一言一行都能够像他这样做到,这个就是真正的慎独功夫了。你真正这样去做,这个是真修行,你一定有一天就能够明心见性,不是天天打坐才能明心见性。

  那么我们把三个要点都讲圆满了。

  【小人闲居为不善,无所不至。见君子,而后厌然。掩其不善,而著其善。人之视己,如见其肺肝然,则何益矣。此谓诚于中,形于外,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】

  这一段就是讲诚意,要有慎独的功夫,继续讲慎独。你看上古的文献很简洁,他不说废话,全部都是讲心要,直接告诉你怎么去修,慎独是真正下手的功夫。诚意要有慎独的功夫,可以分为两个要点。

  第一个要点:人人都有良知,圣贤能够致良知,所以成圣贤。

  凡夫虽然有良知,但是他不能够致良知,掩其不善,不肯诚其意,因此是凡夫。不能明明德的人,地位再高也是小人。当小人在乱来的时候,忽然看到明明德的君子来了,也会觉得很不好意思,觉得自己做错了。要知道这个觉得自己做错了,这个就是自己的良知。因为他的良知所以让他觉得惭愧,觉得自己做错了。但是他不知道要致良知,因此反而要去掩盖它,拼命说谎话,想办法掩盖自己的过错,“掩其不善”;而把自己的优点放大,使优点更加显著,使自己显得很好,显得道貌岸然,“而著其善”,这个就是小人。其实那是自欺欺人,没有用的,所以说“则何益矣”,有什么用。

  “人之视己,如见其肺肝然,则何益矣。”明眼人看你,就会把你的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都看穿了,就好像把你的心肺肝脏都看透了一样,作假有什么用呢?有什么益处呢?所以说诚于中,行于外,内心影响外形,内心诚意,一直在做慎独的功夫,外在自然就流露出谦谦君子的气质。所以君子要做慎独的功夫。

  蕅益大师就解释说:

  【此明小人亦有良知,但不能致知,故意不得诚也。闲居,即慎独之独字,虽在大庭广众,亦名闲居。为不善者,即是妄起我法二执。二执,为众恶根本,故一有二执,便无所不至。见君子而后厌然,正是良知不可昧处。掩不善而著善,是不能诚于中。如见其肺肝然,是不能形于外,故使人得窥其中也。】

  那么第二个要点:这一段说明要在日常生活中修行。

  我们平时一举一动都要注重,都要做慎独的功夫,这个是真修行。所以可见解脱不是在深山老林,而是在当下的滚滚红尘中;在当下的滚滚红尘中你能慎独,能够做慎独的功夫,你就能解脱。涅槃不是在他方净土,而是在当下的生死轮回中;在当下的生死轮回中你能够做慎独功夫,就能够亲见不生不灭的真心。

  大学之道是心学,要明明德,禅宗也叫做心地法门,可见一切的修行都是指向你的心、指向你的观念、态度、人格。只要你的心能够转变,用诚意的功夫、用慎独的功夫,心时时处处像圣贤一样觉醒,那么当下你就醒过来了,当下这一念你就从生死轮回的大梦中醒过来了。

  而修心的方法是在当下的一念用慎独的功夫。当一个人不懂得真正的自己,是由内在品质决定的,他就会把生命的重心放在外部世界,迷心逐物、追求感官刺激、追求外在的财富,那么这个时候他就还没有成为自己。

  子思说:“诚者自成也。”要成为自己才是成人。当一个人没有独立的精神生活,他就是没有成人。当一个人没有独立的精神生活,他独处的时候,总是觉得百无聊赖——拼命地给朋友、给别人去发微信、打手机,约人出来逛街、喝酒、泡吧;或者虽然不出去但是上网找人聊天,好像没有别人他就活不下去了,他就觉得很无聊了。这种人是把自己弄丢了的可怜悯者,这种人是没有成人,没有成为自己。因为他内在的明德没有开显出来,所以内心完全没有力量,一片漆黑,总要抓一个人,总要找点事来做,这样的人生是很可怜悯的。

  可见,“君子必慎其独也。”要做慎独的功夫才能成人。

  【曾子曰: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!富润屋,德润身,心广体胖,故君子必诚其意。】

  这一段是从外面的人际关系和内在的个人本身来说明君子必诚其意,可以分为两个要点:

  第一个要点,我们看蕅益大师所说:

  【十目十手,正是慎独诚中处。润屋、润身,正是行外处。心包太虚,故广;体露真常,故胖。】

  正是慎独诚中处。即诚于中,行于外。这个行于外所显现的这种功夫,这种修养。

  儒家就主张“天道远,人道迩”,必须要从人道做起立下根基。人活在世间就会有很多人注意你的行为和言论,至少父母、妻子、朋友会关注你。“十目所视、十手所指。”如果身居高位,或者是公众人物,关注的人就会更多了,很多眼睛盯着你,很多手指指着你,这么严峻的现实环境你能够放逸吗?这个是从外在来说,外在的人际关系、人际环境来说,要能够诚意。

  从内在个人的身心来说,“富润屋、德润身。”富有了可以把自己的住宅装修得富丽堂皇。同样的,一个明明德的君子,自然就能够滋润自己的身心气质。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心有智慧自然就心宽体胖、心胸宽广、胸怀博大、身体安康,内心自然就舒坦。古人说德高人长寿,心宽福自来。所以君子要诚其意。

  为什么我们前面讲了那么多像《随念三宝经》、《五戒相经》、还有《大念处经》、《禅定品》、《定道资粮》,讲那么多佛法,在中间为什么要讲这个儒学?为什么要选《中庸》和《大学》?因为天道远,人道迩。人道是很近的,做人之道,那个解脱道一般人还是难以领会的。先从身边、切近的身边开始做好格物致知、诚意慎独的功夫,这个是实实在在地用功夫。你能慎独这个就是真修行,不是表面念经才是修行。当然蕅益大师的解说得最透彻,你看,心广体胖,心包太虚这个是广,体露真常这个是胖。

  我们列举一个“富润屋,德润身”的例子好了。

  日本近代实业之父涩泽荣一,他很崇拜王阳明,并且把阳明心学运用到事业之中,把大学之道运用到事业之中。他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实业家,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、日本金融之父。

  他七岁就开始随他的堂兄学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,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儒学基础。

  年轻的时候,他到法国去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,受到巨大影响。看到西方这种物质文明非常发达,归国以后,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近代银行、第一家股份制企业。他是日本现代企业制度——株式会社的创始人。他一生参与创办的,或者他一个人独立创办的企业有500多家,那么建立公共事业有600多项,是真正的儒商。

  那么他到晚年的时候,总结他这一辈子,实践大学之道来创办企业、创办银行,这些经验就有一本很重要的代表作就是《论语与算盘》。这个是出了很久了,我在2007年就看到这本书,都是篇幅不长,很短的。这个做企业的人没有时间说那么多废话,都是很精要地把他学习《论语》、实践大学之道的这个心要,在事业之中怎么去用这些大学之道去解决瓶颈、解决难题,那些心得都和盘托出。就像现在这个稻盛和夫办一个盛和塾一样,每一年这个日本很多企业家跑去跟他学习。中国最近几年也很多跑去那边学习,像马云等等都跑去学习过了。那么那时候那个涩泽荣一就是这样子的一种性质,他这个《论语与算盘》是日本企业界、商业界人士的行动指南。

  你看,稻盛和夫提出“敬天爱人”,敬天爱人,本质上就是儒家的心学。那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懂得用吗?我们老祖宗的财富,我们有没有用好呢?有没有把我们的企业打造成为世界500强呢?那么这个其实是内在的力量源泉。外在的企业制度当然重要,但是你一味地模仿没有用,你要学的是他的制度从哪里来?从他的心而来;他的心从哪里来?他的心是从敬天爱人而来;敬天爱人从哪里来?从中国儒家的心法而来。我们能够用吗?所以我们也希望我们的企业界人士,能够运用好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的智慧来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也能够有一些代表作出来。比如说《大学与大数据时代》,《论语与第三次工业革命》等等这样的著作。成为企业界管理学的智慧的源泉。这样才是真正地学通了《大学》。这样我们参加这个禅文化大学堂才是真正地学以致用,不是就听听就算了,每天早上爬起来眼睛闭上打打坐就算了。这种是表面的学,没有真正地学到心法。

  那么第二个要点:就是曾子的学生子思也很重视慎独、诚意。

  子思所写的《中庸》就说:

  “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,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

  这个我相信大家都早已学过了,因为这是最开始的。但是这个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慎独的功夫怎么做?这一段就已经提出了君子做慎独功夫的三步曲,也就是戒、敬畏、细行。这个五个字你就可以知道,怎么去做慎独的功夫,戒、敬畏、细行。

  “戒慎乎其所不睹”就是戒,照亮自己在道德修养上的盲点盲区。“恐惧乎其所不闻”,就是敬畏,害怕听不到别人的批评。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”就是细行。在细微的地方都能够保持觉照。保持觉照来自于哪里?来自于明明德,来自于内心的力量。底下曾子就进一步地来引用一些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,来说明怎么样来做诚意的功夫。

  我们看:

  【诗云:瞻彼淇澳,菉竹猗猗。有斐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瑟兮僩兮,赫兮喧兮。有斐君子,终不可諠兮!如切如磋者,道学也。如琢如磨者,自修也。瑟兮僩兮者,恂栗也。赫兮喧兮者,威仪也。有斐君子,终不可諠兮者,道盛德至善,民之不能忘也。】

  这一段就是引用了《诗经》里面的《卫风·淇澳》这一篇来说明,一个人如果能够诚其意,改过自新,就能够明明德。能够建功立业,得到人民的赞美。

  《卫风·淇澳》是赞美卫国国君卫武公的一篇诗。卫武公他已经95岁高龄了,他还能够勤奋学习,还能够勤于国政,得到了卫国人的赞美和长久的思念。这一段可以分为两个要点。

  第一个要点:就是我们先解说《诗经·卫风·淇澳》这一篇。

  那么因为这个是上古的文字,还是要解说一下。

  瞻彼淇澳,菉竹猗猗。就是说:看那弯弯曲曲的淇水河畔,碧绿的竹子俊美茂盛。有位文质彬彬的君子,他严谨治学的态度,精益求精、如切如磋、如琢如磨,做学问像雕琢一块美玉一样。他修养德行、敬业修德。

  瑟兮僩兮。就是说他举止庄重又威严。

  赫兮喧兮。他光明磊落,胸襟爽朗。

  这样一位盛德至善、风流倜傥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。这首诗歌就是这样来赞美卫武公。

  卫武公其实他是一个有过错的人,他少年时候,杀兄自立为国君,把他哥哥杀掉,自己做了卫国国君。但是后来他改过自新,从谏如流,把国家治理得很好,对老百姓也非常有德政。而且他为周王室出力勤王,打败了戎狄,打败了少数民族的入侵,因为功劳就被封为公。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这个五爵,他被封到最高这一级——公,所以是卫武公。他又入周朝为相国,进德修业。年到95岁了还在勤奋学习、勤于国政,所以为各国诸侯所敬重。

  卫国的老百姓很思念他,就传唱了这首诗歌《卫风·淇澳》。

  可见,一个人哪怕过去犯了错误都好,只要醒悟过来了,诚意正心,也能够立德、立功,为大家所敬重、所怀念。

  《诗经》留下来有305篇,《诗经》有六义,即:风、雅、颂、赋、比、兴。你看卫风,就是国风里面的卫国所采的诗歌——卫风。

  3年以前我在机场书店看到一本书,那个李顔垒写的一本书《最美不过诗经》。我看了一下,这个文词还算比较清新,这个还可以,但是漏掉了很多重要的篇章,专门就选了那一些讲感情那些诗篇拿过来搞了一本书。这个装帧设计还是挺好的,但是内容就很有缺乏,很多很重要的篇章都没有,就可见现在的人做学问都是很浮躁的,都是迎合世俗、搞一些很肤浅的,但包装得很好,推出去。

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,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,你将获得[1贡献] 的奖励,一个IP计算一次.

打开手机扫描阅读

收藏 书评 打赏

上一章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