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-AA+ 书签 朗读

             

(二)详示妙修次第

《大学直指学记》 by 大愿法师

2016-7-3 21:05

  接下来就详细地来讲解,实践大学之道具体的妙修次第。

  【详示妙修次第,又分三:初的示格物,须从本格。二详示诚意,必先致知。三更示修、齐、治、平,必有次第。】

  1.格物

  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】

  那么这一段就讲身为物本,格物要从当下的身心开始。可以分为三个要点:

  第一个要点:就是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,都要以修身为本。

  格物是不是叫我们去研究外在的、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呢?这里面就非常明确地讲,不是。应该是从自己的身心,这个才是本,要从本格,要先照亮自己的身心。

  我们先看蕅益大师的解说。

  【前云: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元不单指帝王。有位人说,恐人错解,今特点破。且如舜耕历山之时,何尝不是庶人?伊尹耕有莘时,傅说在板筑时,太公钓渭滨时,亦何尝不是庶人?只因他肯格物致知,诚意正心,以修其身,所以皆能明明德于天下耳。】

  就列举了几个历史人物。

  那么大舜在山东济南历山去耕田的时候,躬耕的时候,他那时候也还是平民。还有著名的贤相伊尹、傅说、还有姜太公等等,他们的故事都说明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,只要他肯格物致知、诚意正心以修其身,都能够明明德于天下。

  那么格物,孔子就说,最好的方法就是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。

  那么子思在《中庸》上面,就引用他的老师这个教诲,就说了这个自学的方法,格物的方法就是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……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”

  那古今中外,一切的圣贤都是博学之人。

  有一些人听我们说,禅不是在知识层面,而是在智慧层面,就以为说,这个书不用看了,看了都是知识没有什么用,不是。不是说不用学习,而是说要破除对知识的执著。知识并不会障碍我们,知识能够帮助我们,能够帮助我们照亮心,但是对知识的执著就会成为所知障。所以其实一切圣贤都是博学之人。

  比如说古希腊的柏拉图,在西方人眼里面是不朽的哲学家之王。他对于人类尤其是对于西方社会的发展有两大贡献:首先是他提出了理念世界,标志着人的认识已经由对世界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;另一个贡献就是他对社会、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,他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善、正义等等观念,提出了建立正义的国家和实现至善的人生理想的基本原则。他写了一本很著名的书就是《理想国》。

  英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怀特海就曾经说过:“欧洲几千年的思想发展,都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而已。”那欧洲几千年哲学发展、思想发展与历史都只是柏拉图在他那个著作《理想国》里面都已经思考过了,所以都只是给它作注释而已。这样当然就把这本书推到一个、赞叹到一个无以复加的一个高度。所以会推荐大家看一本书,就是美国的余纪元教授所写的《讲演录》。那么对于很多根本性的人生的问题,他会有一个深入的思考。那么对于怎么样建立正义的国家,怎么样去实现至善的人生理想,都会有很深入的思考。不一定就要盲从他的观点,但是起码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借鉴和启迪。

  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就是学习、格物还要能够自己能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,要能明辨之,去伪存真。

  比如说孟子就曾经说过: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吾于武成,取二三策而已矣。仁人无敌于天下,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何其血之流杵也?”

  孟子说,如果完全相信《尚书》上的记载,还不如没有《尚书》这本书。《武成》是《尚书》里面的一篇,是伪古文,后人伪造的。那么孟子就独立思考,他就提出来了,我对于《武成》这一篇,不过是取它里面的两三章罢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它的这个记载有很多值得怀疑的地方。为什么呢?因为仁者无敌。

  周武王以天下最仁德的人去征伐天下最不仁、最残暴的人,去征伐商纣王的时候,怎么会两方打仗打到这个血流成一条河?这个血流成一条河,而且能够使一个木锤子在血河上面漂,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死亡呢?如果真的有这么多人死亡,那么要么就说明商纣王不是很残暴,还有很多人愿意为他卖命。要么也就说明周武王并不是很仁德,所以才会有这么残酷的战争。那么事实上商纣王是很残暴的,所以可见这个记载是不真实的。这个其实就是明辨之。

  笃行之,就是知行合一了。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做、去实践、知行合一。像王阳明所说的,知而不行非真知,你知道了没有去做,不是真正的知道。

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,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,你将获得[1贡献] 的奖励,一个IP计算一次.

打开手机扫描阅读

收藏 书评 打赏

上一章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