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-AA+ 书签 朗读

             

【止之一字,虽指至善,只是明德本体。】

《大学直指学记》 by 大愿法师

2016-7-3 21:05

  就可以知道止就是明德本体,止是明德本体,止就是明德。就是我们本具的明德。要知止,知道我们本具明德。

  【此节指点人处,最重在知之一字。《圆觉经》云:知幻即离,不假方便,离幻即觉,亦无渐次。当于此处参看。大佛顶经云: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,然后圆成果地修证,即知止之谓也。】

  这个知止,就是修行的、生命觉醒之道的见地,见行果,你先要树立见地,再去实践,就能够证得果位。所以知止,这个止就是明德,这个止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心。

  再看底下。

  【此中知为妙悟,定静安虑为妙修,得为妙证。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,名能定。外境不扰故,闻所闻尽,名能静。内心无喘故,觉所觉空,名能安。烦恼永寂故,空所空灭,名能虑。寂灭现前,如镜现像故;忽然超越,名能得,获二殊胜故。】

  你看,能够妙悟这个本体作为见地。这个后面讲妙修,讲果,都是引用《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来说明,所以我们要先懂得圆通章的原文,再来学就很容易贯通了。

  从生命觉醒之道的妙修次第来说,就是《大学》里面讲的,有定、能静、能安、能虑。

  首先就是不被外在的环境所干扰,这个是有定。你看一切万事万物无非是两种形态,一种是动态,一种是静态,对不对。所以动静二相了然不生,外境就不能干扰,不能干扰了,这个就叫做有定,不被外境所干扰。

  其次,是能闻的心和所听闻的声音都双泯,消除能所对立,超越了二元对立,这个就是能静。这个是真正的静。超越了动和静的静,超越了能和所的静,这个是真正的静。

  第三是能觉和所觉,能觉的心和所觉的这个境都超越了。你看它是层层往内走、越来越深,这个时候就是烦恼永息,因为你把烦恼的根都拔掉了,就名为能安。

  第四就是指能虑。能虑,就是我们已经能觉所觉都空了,但是还有个空相在,那么能空所空都灭了,连这个空相都没有了,这样就寂灭现前,就是“生灭寂灭,寂灭现前”,这个就是能虑,就能证果。就是《大学》里面所说的能得,能够证得我们本自具足的无得而得,就假名为得,就是能得。就是“忽然超越,十方圆明,获二殊胜。”超越了世间有的束缚,超越了出世间空的束缚,所以超越了世出世间,空假双照,发大慈悲心,与佛同慈力,与众生同悲仰,所以这个是得、能得。

  这样我们就能够知道,实践大学之道的见是知止,它的那个修就是有定、能静、能安、能虑,它的果就是能得。

  南怀瑾讲过一个笑话,讲原来那个儒家的私塾里面那些老师,有些自己也不通,他学《大学》也没学通,所以就乱教,断句都断不清楚。

  有一个大家族,他同时请了两个秀才,来做私塾先生、来教书。一个在楼上教,一个在楼下教。学了那些什么?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五字鉴》,《五字鉴》也学完了,就来学《大学》。

  有一个就这么念:“知止,而后有,定定,而后能,静静,而后能,安安,而后能,虑虑,而后能……”就发现多了一个得字。我这怎么多了一个得字呀?”

  另一个私塾先生就那么念,他说:“知止而后有定定,而后能静静,而后能安安,而后能虑虑,而后能得。”发现少了一个得。

  上面那个就说:“我这多了一个我给你吧!”

  这很搞笑,他这个断句都断不清楚。这个古书是没有断句的,你自己断。那当然这个是末流了。对儒家文化完全不懂,就认识几个字,断句都断不清的。

  那么我们就是能够知道蕅益大师的这个直指,讲这个实践生命觉醒之道的见、修、果,或者说见、行、果是非常透彻的,比讲那个七证,那就圆满多了、透彻多了,毕竟是大彻大悟的祖师。

  2.妙修之叙

  再看底下,就是【次三节妙修之叙。】

  【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】

  那么这一段就有两个要点。

  第一个要点:就是先来解说物和事。

  我们经常会,中国人应用熟了,这个上古词汇用熟了,开口就说新生事物,什么什么事物。但是你知道事和物的原意是什么吗?物原意是什么?我们从源头上看2600年以前,这个就讲得很清楚了,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”物,蕅益大师说:

  【此启上文两节之义。盖迷明德,而幻成身及家国天下,名之为物。既已迷德成物,且顺迷情,辨其本末,反迷归悟之功,名之为事。既向生灭门中。商确修证。须知有终始。始。宜先,终宜后。古之欲明一节,知所先之榜样也;物格一节,知所后之成案也。】

  蕅益大师说:对于本具的明德,迷而不觉。凡夫都是这样的,我们本具明德,但是我们迷而不觉。迷而不觉以后就幻成了身,幻成了整个世界,幻成了身心,幻成了身及家国天下,就名之为物。也就是《首楞严经》所说的:“迷妄成虚空,依空立世界,想澄成国土,知觉乃众生”。这是物。

  事,什么是事?反迷归悟之功,就称之为事,名之为事。物有本末,万物的本就是本体界的道,就是明德,末就是现象,就是森罗万象。事有终始,明明德,这件人生大事,这个明明德就是我们人生唯一的根本的大事,这个才是事,其他的都不是事。真正的事就是指这件人生大事,明明德。明明德的终就是止于至善,它的开始就是认识自己。我们现在已经知道,我们要明明德,我们本具明德,这个就是认识自己的开始,就是明明德这件大事的开始。

  第二个要点:就是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
  知所先,就是先要知本,先要内圣,先要内修,先要明明德。知所后,就是外王,就是人格完善以后的修齐治平。能知所先后,就接近了超越心物的道。

  再看:

  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,在格物。】

  这一段可以分为三个要点。

  第一个要点,这一段主要说要达到儒家外王的标准。

  这个国王的“王”,做动词就会念(wàng),达到儒家外王的标准,必须要先达到内圣的标准,而达到内圣具体的步骤就是八目,就是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就达到内圣了。再做到亲民,做到亲民就是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这个是外王的标准。所以明明德是内圣,亲民是外王,内圣外王做到圆满就是止于至善。

  第二个要点,就是提升内在修养的次第,就是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。

  儒学在宋代和明代,分为两个流派,也就是程朱理学,以程颐、程颢,还有朱熹为代表。还有一派就是陆王心学,就是以宋代的陆九渊。陆九渊和朱熹有一个鹅湖大会,两个人辩论学问、讨论学问。因为朱熹是属于理学的,陆九渊属于心学的。陆王心学就是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。朱熹就认为,格物就是要去研究和认识外在的万事万物,致知就是通过格物来透彻掌握客观事物背后的规律,天地运行的规律,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,这些背后的规律称之为天理。根据天理,顺天理而行,顺天地运行规律而行,才能做到诚意的功夫,起心动念都要符合天理,符合天地运行规律,绝不自欺。

  你与天地运行规律相应了,你自然内心就光明,自然就息灭了私心杂念。这样久久做下去,才能够去除不良的欲望、情绪、观念等等。有朝一日豁然贯通,就是正心,做到了这一切才是修身。所以格物、致知,先研究和认识外在的万事万物是格物;透过格物来掌握万事万物它这些现象背后的运行规律,这是致知;能够顺着这个理所致的知,去符合天理、去做,这个就是诚意;豁然贯通,就是正心。所以它这个次第是一步一个台阶往上走的,有一个次第。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,做到了这一切才是修身。

  对于朱熹来讲,功夫是必须要一步一步按次第去做的、去渐修的。而在王阳明这里,功夫既可以一步一步地去做,也可以打成一片、可以顿悟。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可以一起做。

  在《传习录·下·门人陈九川录》上面,王阳明说:“身、心、意、知、物都是一回事。”

  就其充塞空间而言叫作身。不单单是这个肉身的身,充满整个法界,这个是身。

  就其主宰而言叫作心。

  就心的发动而言叫作意。所以正心、诚意,心的发动而言就叫作意,起心动念都是意。

  就意的灵明而言叫作知。这个知不是从外面得到知识,而是你内在的这种正念的背后有正知这个知,意的灵明叫做知。致知就是明明德,所以王阳明说致良知,致知。其实致良知是他从这个《大学》里面领悟出来的,实践《大学》领悟出来的。

  就意所注意之处就叫作物。

  可见身、心、意、知、物都是一回事。

  意,起心动念没有悬空的,意一定会涉及事物,或者是坐在这里面胡思乱想,你想过去的事情,它也有一个事情的相,所以那个就是追忆的独头意识,唯识学上面叫做独头意识,坐在那里追忆、回忆。或者是攀缘外境的五俱意识。所以要想诚意,就要随着起心动念所缘的某一件事情去格,就是去照亮,格物。遇到事情的时候,要去照亮你的心,心不要被这个事情黏住,就叫做格物。去掉那些不合理的、不正当的欲望,而复归于天理,心即理,心与天理是一致的,心即理。

  可见,格物就是为善去恶,不单单是从行动上讲,更是从心上讲。让心一直与天理相应,一直与本性相应,这个是善。去恶就去掉那些私心杂念,去掉那些跟天地运行规律不相应的。这个就是破除对物的执著,心对物不粘著了,物就不能干扰我们了,这样是格物。致知,就是把这种为善去恶的功夫做到极致,让良知彻底显露、让明德彻底显露,这个就是致知、致良知。

  王阳明特别注重实践,他学术的核心就是心即理、知行合一、致良知。他主张通过修身,对经典有切身的理解和体悟,比读书更重要。你如果只是把《大学》背得滚瓜烂熟,那个没有什么用;如果你去在生活实践之中对《大学》有领悟,用自己的心去跟这个经典去融合,这样是活的智慧,更重要。

  譬如说禅宗有北渐南顿。有北宗神秀禅师的渐修,“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有南宗惠能大师提倡的顿悟,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

  那同样的,你看这个北渐南顿是一体的。北渐像金字塔的塔基,南顿像塔尖,并没有对错之分,关键是看学人的根器、根基。同样的,朱熹的理学就譬如神秀的渐修,他是一步一步来的。先格物,格物透了再致知,致知透了再诚意,诚意透了以后的话,有一天豁然开朗,就能正心。他是一个渐修的阶次。王阳明的心学譬如惠能大师的顿悟,他自己也是在贵州龙场驿悟道的,这是第二个要点。

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,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,你将获得[1贡献] 的奖励,一个IP计算一次.

打开手机扫描阅读

收藏 书评 打赏

上一章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