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-AA+ 书签 朗读

             

5.从实修和世间实践的角度来学修《大学》,可以成就世出世间具足圆满

《大学直指学记》 by 大愿法师

2016-7-3 21:05

  既能够成就出世间的解脱,又能够成就世间的广大事业,儒学就称之为“内圣外王”,内在是圣人,外在是能够治国平天下。所以《大学》是一门能够让我们内心更强大、人格更完善,生活品质更高、幸福感更深,因为接通了内在的幸福的源泉,更能开启生命潜能的大学问。去实践《大学》之道,就可以称之为君子。大家学过《中庸》,应该也会熟悉了,《中庸》上面,其实《中庸》跟《大学》是互相通的。为什么?因为老师写《大学》,作为他学习孔子这个思想的一个心得,学生接下来交他的心得论文就是《中庸》,所以师徒之间是很相通的,不过《中庸》内容篇幅更多一些。《中庸》上说:

  “素富贵行乎富贵;素贫贱行乎贫贱;素夷狄行乎夷狄;素患难行乎患难,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。”

  “无入而不自得焉”,就是在任何环境底下都能够自得其乐,都能够快乐自在。如果当下是处在富贵之中,就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,多做公益,这个是“素富贵行乎富贵”。如果是处于贫贱之中也要有骨气,要理直气壮地靠正当劳动来养家糊口,不会人穷志短。那么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无论他处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中,无论他是处在富贵之中、处在贫穷之中,处在顺境之中,处在逆境之中,都能够保持自在安祥的心境,能够保持自得其乐的心境。不管环境好与不好,都始终保持内心强大,都能够明明德,能够做到这一点,就可以称之为君子,就是心灵健康的人。要想达到这样的心灵状态和生命境界,就必须要通过两个字,就是修行。

  很多人认为修行,他片面地看待,他以为这个所谓修行是宗教界人士的专利品。如果是佛教的信仰者就每天就要念经,念《心经》、念《金刚经》、念阿弥陀佛;如果是道教他就每天要去学,要去念这个《太上清净经》,《道德经》;如果是天主教、基督教的信徒,就天天读《圣经》;如果是伊斯兰教就天天读《古兰经》。以为这个样子才是修行,不是这样的,这是一种误解。修行是一切人都需要的,因为我们内心不够强大,人格不够完善,所以都需要修行。就正如我们住的房子要经常维护,正如我们开的车子要定期保养,那我们的心更需要时时照亮。

  那么从儒家来说修行的方法就是慎独,大家学《中庸》应该也已经听到过关于慎独了。《大学》里面说“诚于中,形于外,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”那么,一个人他拥有什么样的人格,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于外,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,必然会跟在大庭广众之中一样的谨慎。

  那么,王阳明实践大学之道,就把修行归纳为三个核心理念就是:心即理、知行合一、致良知。致良知,应该陈洪强老师也把“良知四句教”也跟大家讲过了。其实王阳明所有的学问归纳起来就是心即理、知行合一和致良知。宇宙之中最神秘的是生命,宇宙之中最伟大的能量就是生命的能量,这种生命的能量,儒家称之为明德,佛家就称之为佛性,所以修行就是明明德,也就是五祖所说的“识自本心,见自本性。”我们本焕老和尚也说过,说儒家《大学》里面讲,诚意就是见性,正心就是明心,所以明心见性就是诚意正心。这个作生命的学问相互之间就是可以贯通的。

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,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,你将获得[1贡献] 的奖励,一个IP计算一次.

打开手机扫描阅读

收藏 书评 打赏

上一章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