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-AA+ 书签 朗读

             

3.《大学》指导我们立志

《大学直指学记》 by 大愿法师

2016-7-3 21:05

  第三个殊胜就是《大学》指导我们能够立志作第一等人,培养卓越的领导才能。陈洪强老师跟大家讲过了《阳明心学》,他也很注重以《阳明心学》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,非常透彻、非常精彩。

  那事实上明朝时候的王守仁(王阳明)是实践大学之道的第一人。王阳明有三种著作,第一就是《传习录》,第二就是《阳明全书》三十八卷,又称为《王文成公全书》,第三就是《大学问》。

  《大学问》是他晚年时候的作品,晚年时候他把这一辈子实践心学的心得体会,全部就融在这个《大学问》里面。《大学问》就是关于这个学习《大学》、实践《大学》的一些心得体会的问答,是非常精彩的一篇作品。所以我们如果要真正懂得《大学》,一定要懂得《传习录》,正如说我们要懂得《心经》一定要懂得《金刚经》,我们要懂得《金刚经》一定要懂得《坛经》,因为《坛经》就是《金刚经》的实践版。《金刚经》的实践、卓越的实践就是《六祖坛经》,所以一个人说他懂《金刚经》不懂《坛经》,那是不可能的,骗人的。

  同样的,一个人如果说他懂得《大学》,但是他看不懂《传习录》,那个也是骗人的。因为《传习录》,甚至于说《阳明全书》就是《大学》的实践版。所以你看《大学》虽然只有一千多字,但事实上它包含了整个儒学的精华。那么那个王守仁,可以说是真正的实践大学之道的第一人。他在思想上、在实践上这个两个方面都成就很大,都闪耀着灿烂的智慧光芒的一代儒学宗师。他既有思想上的创新,又能够把他对心法的领悟,这些新观念、新智慧,创造性地能够运用到各个方面。

  比方说运用到军事谋略上,他的事功也非常了不起。以一个文人率领军队,迅速地能够平定“宸濠之乱”,能够平定很多的这种造反,是非常有智慧的。就是依靠他在实践大学之道所悟出来的智慧,运用到社会组织上,运用到地方政府的治理上。所以可以说王阳明是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三不朽的圣人。那么他对于儒学所作的贡献,就如同1517年德国的马丁·路德推动宗教改革运动对基督教所作的贡献一样的深刻,一样的影响深远。

  那我们知道,事实上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、工业革命的到来,这个文化的源头,都是来自于基督教新教的改革运动。同样的,王阳明的心学,对儒学的这种贡献应该也是同样深刻的。

  有些人就说,中国儒家文化传承2600年,出了两个半圣人,第一个圣人当然是孔子,第二个就是王阳明,还有半个就是曾国藩。这种说法当然还是很片面的,你看把孟子,把那些全部都没有算在里面来了,还是比较片面的,但是就可以说明王阳明的影响之大。尤其是现在我们立足于社会,既希望事业能够有广大的成功,又希望修行能够成就。那么,其实可以好好地学习一下王阳明的《传习录》、《阳明全书》和《大学问》。一定会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,一定受到很多的启发。

  当然这个首先就需要有高远的志向,我们举个例子好了。

  王阳明十岁的时候,有一次他就问老师:“何为天下第一等人?”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人?最优秀的人?

  老师就说:“惟读书登第耳。”就是说读书,好好读书,参加科举考试,并且考上了能够做官,老师就认为这个就是天下第一等人。所谓的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。”老师就认为这个就是第一等人了。

  因为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就是状元,就考中过状元。但是,王阳明虽然年纪小小,他就很有见识。他却说:“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,或读书学圣贤耳。”就是能够读书能够考中状元,这个还不是第一等人,真正的第一等人是通过学习能够做圣人、做圣贤,他的父亲在旁边听到了也很高兴,就笑一笑说:“汝欲为圣贤耶。”你这么小小年纪,就能够立定志向想做圣贤吗?

  其实第一等人就是《大学》里面所说的明明德的人,就是能够发挥人性光辉的人。那么他所强调的是生命的内在价值,而不是富贵荣华这些外在价值。所以说生命的格局要开阔,生命的境界要高远,志向要远大,那么世间出世间都是如此。人生首先就要能够立志做圣贤,这样他的一生才容易会有大成就。而这个做圣贤事实上就是我们本具的,圣贤之志就是我们本具的。在儒学里面称之为明德,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佛性,那么事实上是我们本具的。所以要先有这么一种立志做圣贤的气象。

  又比如说我们唐朝时候著名的百丈怀海禅师,他是福州人,去年我们去过他出家的福州附近那个寺院(龙泉寺)。9岁的时候他跟随他的母亲第一次进寺院进香,在大雄宝殿他第一次瞻仰到佛像,就请问母亲:“这是谁?”

  母亲就告诉他:“这是佛。”

  那么怀海那个时候虽然只有9岁,却能够作大狮子吼,他就说:“形容与人无异,我后亦当作佛。”我看中间坐的这个、中间台上他的容貌、他的形象跟人也是没有什么差异,那么我以后也要能够作佛。从小9岁的时候,他就有一种作佛的志向,所以百丈怀海禅师,后来能够独坐孤峰,能够成为一代祖师。

  那么我们更熟悉的就是我们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他第一次见五祖弘忍大师的时候,五祖就问他:“你来做什么?”

  六祖就说:“惟求作佛,不求馀物。”

  我们第一次见师父是不是也就直接求作佛,还是求我要身体好,我要事业顺。那我们这个格局就太低下了,六祖大师第一次见师父就是“惟求作佛”。所以《大学》其实不是普通的学问,我们也不是说我们到这个时候,我们要来学一点儒家的思想,来传播一点传统文化,根本上不是这个样子的。那社会上传播传统文化的,办《弟子规》学习班的多了去了,我们用不着在禅文化大学堂来讲这个。关键是因为什么?因为《大学》是生命的学问,它是生命觉醒的大学问。我们回到2600年以前的这个文化的根、文化的源头,我们就很容易能够开启我们内心的智慧。所以我们学通并且运用《大学》就能够明明德,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,开启与生俱来的根本的正能量,来活出精彩人生,成就辉煌事业。

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,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,你将获得[1贡献] 的奖励,一个IP计算一次.

打开手机扫描阅读

收藏 书评 打赏

上一章
返回顶部